浮躁心理是一种病态的心理表现,它表现在孩子面对各种变化和竞争时,不知所为,心里没底,恐慌不安,对前途没有信心;情绪上表现为心态急躁,急功近利,与他人进行攀比时,显出一种焦虑不安的心情;行为上表现为“坐不住”“听不进”“管不牢”“忙不停”“写不完”“长不了”等。

小贤,男,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小贤做什么事都很浮躁,晚上坐在书桌前,一会儿翻翻语文书,一会儿翻翻数学书,不知道该做什么;在书桌前坐了不到十分钟,就借口喝水、上厕所溜出了书房;爸爸妈妈提醒小贤时,小贤要么东张西望,要么哈欠连天;爸爸妈妈批评小贤,小贤当时也意识了自己的错误,但第二天依然如故;有时看到感兴趣的题目,小贤就马上动手去做,常常忙中出错;有时遇到熟悉的题目,小贤就凭印象乱做一通,常常文不对题……看到小贤做事这么浮躁,爸爸妈妈心急如焚。

孩子的浮躁心理不仅与孩子的神经类型有关,心理学研究发现,具有强而不灵活、不平衡的神经类型的人,体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较高,容易急躁,沉不住气。做事冲动,注意力易分散;而且与孩子的意志品质有关,孩子意志力薄弱,缺乏自控能力,学习怕苦怕累,做事就容易急躁冒进,没有恒心;也与孩子的认知特征有关,有的孩子认知不当,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急于求成,又不踏实学习,幻想通过一些捷径,快速成功;还与孩子所处的环境有关,环境舆论、环境风气和文化氛围都对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抱负水平发生着作用,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浮躁心理会使孩子的学习无法深入,影响学习成绩,影响孩子的生理健康,造成孩子生理功能紊乱、睡眠障碍、神经紊乱等身心疾病。那么。应该如何矫正孩子的浮躁心理?

1.环境静化

著名音乐家傅聪成名前在英国留学,有一段时间感到莫名的烦躁,静不下心来学习。他在国内的父亲傅雷听说后,给他去了一封信,信中有这样一句话:“要经得住外界花花绿绿的**,要沉下心来,坐得住冷板凳,才能保证心灵的通道畅通无阻,才能让知识直抵内心和脑海。”如今的孩子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各种新奇玩意,奇门巧类,多如牛毛,孩子很容易分散精力而被吸引过去,学习就难以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进行,成绩自然也就上不去。因此,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宁静的学习环境,减少对孩子的干扰和**,防止新奇怪异的事物影响孩子的注意力。

2.思维引导

每个孩子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若不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有可能成为产生浮躁情绪的根源。家长不能任由孩子的好奇心随意发展,而应把他们的好奇心引入对问题、对事物、对现象的深入探讨中,让孩子对深层次、更本质的内容产生好奇,从而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提高孩子的思维水平。

3.心理调节

当孩子因学习而心情烦躁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先把功课放一放,听一曲优美、舒缓的音乐;可以带孩子出去散散心,减轻心理上的负担,让孩子的心情平静下来,以更充沛更集中的精力重新投入到学习中;可以用语言进行自我暗示,“不要急,急躁会把事情办坏”“不要这山看着那山高,这样会一事无成”“坚持就是胜利”等,孩子的意志力会在自我激励和自我鞭策中得到提高。

4.活动磨砺

家长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有针对性地磨炼孩子的浮躁心理。比如,指导孩子练习书法,学习绘画、弹琴、解乱绳结、下棋等,只要孩子坚持不断地进行这些练习,孩子的耐心和韧性就会成长,浮躁的毛病就会慢慢改掉。

5.榜样教育

家长要调适自己的心理,改掉浮躁的毛病,为孩子树立勤奋努力,脚踏实地工作的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同时,用革命前辈、科学家、发明家、劳动模范、文艺作品中的优秀人物以及周围的一些同学生动、形象的优良品质来鼓励孩子,督促孩子改掉浮躁的毛病,培养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

急躁是一种心理状态,其背后隐藏巨大的心理能量,这种能量可以为孩子发展提供动力。当这种能量的释放方式出现了问题,想要一步千里时,就会变成浮躁心理。因此,家长要教育孩子不为蝇头小利放弃自己的理想,不为新奇潮流改变自己的信念,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拒绝外界的**和干扰,明确生活的目的和追求,建立对生活和学习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安全获取急躁背后的巨大能量,才能有效防止浮躁心理的滋生和蔓延,才能脚踏实地地走好人生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