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是孩子与特定个体之间形成的正性情绪联结,适度的依恋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孩子会获得积极的自我认定,带来愉快的体验,促进孩子积极情绪的建立。但依恋必须适度,过度的依恋就会变成依赖。
小婵,女,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为了让小婵能够集中精力学习,妈妈可谓是操尽了心,吃饭时,妈妈会把饭及时端到小婵的手边;衣服脏了,妈妈会及时地帮小婵洗好叠好;笔记本用没了,妈妈会亲自去给小婵买。小婵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有时还为自己的这种生活沾沾自喜。前天小婵妈妈下班回到家,发现小婵抢先一步到了家门口,只见小婵正在用钥匙费劲地开着自家的门锁,可是任凭小婵握着钥匙怎么左拧右拧,锁就是纹丝不动。小婵急得满头大汗,就差流眼泪了。一转头,小婵看到妈妈回来,好像遇到救星,一下子把钥匙塞给妈妈,对妈妈说:“妈,这锁真难开,还是您来吧!”说着就躲到了一旁,噘起了嘴巴。看到小婵的这种情况,小婵妈妈哭笑不得。
过度的依恋会人为地造成孩子婴儿化心理期的延长,干预孩子独立性的形成,不利于孩子成长。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给予孩子动手的机会,发展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会增强孩子的责任心,促进孩子健康地成长。那么,家长应该如何矫正孩子的依赖心理呢?
1.尊重孩子独立性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家长应当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相信孩子有自我成长的力量,不要去试图控制孩子,你越控制他,他就越不能成长。
2.培养孩子责任心
家长凡事不要包办代替,要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让孩子知道只有努力付出才能收获回报的道理。
3.支持孩子选择性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言一行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与家长并不完全相同,甚至截然相反。作为家长,要支持孩子的自主选择,孩子买什么绘本、玩什么游戏、做什么活动,家长只给予建议,不强行替代。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且让孩子经历这个选择所带来的后果,这样的实践经验要远远好于家长的言语告诫。
4.启发孩子试一试
孩子天生就喜欢动手做事,但是通常在他们动手之前家长就已经为他们准备到位,甚至当他们坚持自己尝试时,家长还会阻止甚至批评他们,他们做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由此受到打击,就会习惯于包办代替。要转变这种状况,家长就要不怕麻烦,不嫌孩子做得不好、不熟练、帮倒忙,在生活中不当保姆,学习上不做监工,满腔热情地鼓励孩子试一试。比如,“动手试一试吧,看看有什么新发现”或者“动脑想一想吧,你一直是个爱动脑的好孩子”这样,才会促进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的形成。
5.提倡家长做一半
生活中的许多技能需要家长手把手地教给孩子,但这不意味着家长可以完全代替孩子。在教授某种技能时,家长可以先做一遍,然后让孩子模仿着做一遍;如果孩子不能完全独立地模仿,家长可以先做一半,为孩子留一半,使孩子处于半独立模仿的状态。这样,家长为孩子营造一个从依赖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渡空间,有利于促进孩子心智的健康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戴尔说:“孩子需要一定的空间去成长,去试验自己的能力,去学会如何对付危险的局势。不要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如果我们过多地做了,就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的自立及信心。”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独立性也在逐渐地增强,这时候家长就要适度放手,引导孩子逐步自主尝试,帮助孩子逐步独立,促进孩子的社会化进程。其实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份勇于担责的**,只要家长用心点燃,孩子的心灵终会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