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壳心理,就是一触即破的心理。如今,很多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孩子一落地就受到家里所有人的关注,长辈会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让孩子感觉很容易得到很多物质享受,而不懂得什么是苦和累,不懂得什么是困难和挫折。孩子没有任何心理承受能力,稍微受到一点委屈和打击,就会采取回避的态度,实施不当的行为,进而在自责中退让或放弃追求,产生“蛋壳心理”。
小赞,男,8岁,小学一年级学生。小赞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呱呱落地爸爸妈妈就无微不至地照顾,爷爷奶奶更视他为掌上明珠,小赞想要的东西,爸爸妈妈都会很快地满足,爷爷奶奶从来不让他受一点委屈。进入一年级以后,小赞学习成绩一直很棒,上学期期末还捧回了“三好学生”的奖状。下学期期中考试前,小赞患重感冒病了一周,结果期中考试只考了班级第五名,拿到期中成绩单,小赞大哭了一场。尽管爸爸妈妈都说小赞的成绩已经很好了,但小赞仍然高兴不起来。期中考试后,小赞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绘画比赛,一直擅长绘画的小赞拿了个三等奖,为此小赞心情愈发低落。随着接二连三失利,小赞忽然发现自己原来的优越感一下子全没有了。课堂上,小赞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总有其他同学不假思索地说出答案;老师也不像以前一样,目光在小赞身上停留的时间少多了;数学课上,老师叫到小赞回答问题,小赞竟然说错了……面对期中考试后遇到的情况,小赞哀求爸爸妈妈不要让他去上学了。
具有“蛋壳心理”的孩子,常有许多消极的情绪体验,失去前进的勇气和信心,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甚至会导致心理失衡。那么,家长应该如何预防孩子的蛋壳心理呢?
1.多实践常吃苦
家长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比如,利用节假日时间,带孩子到乡村去亲自体验一下农村的生活,学着烧火煮饭、拾柴挑水、喂鸡喂猪等,让孩子真切地体验到生活的艰辛;再比如,可以让孩子照料一盆花,每天浇水,定期施肥,定期观察盆花生长变化的情况。当盆花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开出美丽的鲜花时,会让孩子从中体会到做任何事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只有正确面对困难和挑战,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2.多撞墙常碰壁
家长要交给孩子一些艰难的任务,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制造一点麻烦,让孩子在完成过程中撞撞墙碰碰壁,然后教育孩子在逆境中要学会保持自信,在挫折面前要学会积极乐观,在失败面前要学会泰然处之,培养孩子的韧性和抗挫折的能力。
3.多说“不”常说“NO”
家长要学会对孩子说“不”,学会对孩子讲“NO”,让孩子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有些不合情理的要求是不能满足的,有些独立完成的任务是不能包办代替的,让孩子学会接受拒绝,增强自我约束能力。
4.多鼓励常加油
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情绪低落、心情郁闷时,家长要帮助孩子客观地分析受挫原因,引导孩子以正确的心态面对挫折,适时为孩子鼓劲加油,比如,“这次虽然没得到名次,但比以前有进步了”“没关系,我相信你一定能克服这些困难和挫折的”“加加油,你一定会成功的。”这样,可以有效帮助孩子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自始至终做好每一件事情。
5.多升华常宣泄
心理学告诉我们,适时地升华和转移补偿,是缓解心理困境的积极方法。如果外力对“蛋壳”的“敲打”已经影响到孩子的情绪,那么应该教会孩子情绪调节的方法,有效地转移可以改变孩子的负面心境,适当的补偿可以恢复孩子的心理平衡,合理的宣泄可以疏解孩子的负面情绪,思想的升华可以进一步提高孩子的心理韧性。
有位伟人曾说过:“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生鸡蛋那样脆弱,蛋壳一碰就破碎,可是只要经过蒸煮,壳就变硬,蛋白就凝固在一起。正是在这个备受煎熬的“煮”的过程中,孩子的意志得到了锻炼,品格得到了提升,可以自信地应对生活的任何风雨。小鸡躲在母鸡的翅膀底下,永远也不会长大;孩子偎在父母的怀里,永远也不会坚强。只有经历风雨,才能看见彩虹;只有千锤百炼,才能成就好钢;只有遭受险阻,才能百折不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