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是指不怕危险和困难,有胆量,不退缩。主要体现在抉择、承诺和行动等。孩子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是否具有勇敢精神是孩子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

小旭,男,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小旭是一个胆小的孩子,小时候就害怕黑,晚上睡觉的时候灯一关,就怕得不得了,一直希望爸爸妈妈陪着一起睡,爸爸妈妈不来就会哭。上星期天,小旭到同学家去玩,刚走到同学小刚家门口,就听觉屋内听到“汪汪”的狗叫声,小旭吓得往后直退,同学小刚忙拉住拴狗绳,并不断地训斥小狗,小狗马上安静下来,小刚招呼小旭到屋里坐,但小旭还是害怕小狗冲上来咬他,尝试了几次想进入屋内,最后还是因为害怕离开了。昨天晚上小刚和爸爸妈妈一起看了一部警匪片,看到里面的警察被一群小偷打伤,结果小刚夜里起来不敢一个人上厕所,生怕小偷闯进家里来,非要爸爸妈妈陪着。看到孩子这种胆小情况,小刚爸爸妈妈心里真不是滋味,不知道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勇气。

勇敢精神与孩子的气质特点、家庭影响和成长经历等因素有关。一般孩子在接受新事物时都有一种好奇心,同时也有胆怯的心理,这种胆怯的心理如果得不到纠正,久而久之孩子就成了一个胆小的人,遇到事情不敢面对,喜欢把事情的不良后果扩大化。长大以后往往会孤独内向,遇事缺乏勇气和信心,总是采取消极的态度,甚至会放弃或逃避,导致孩子错失很多发展的机遇,错过许多原本属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呢?

1.信任鼓励战胜困难

家长一方面要鼓励孩子,孩子在鼓励中产生被认可、被接受的感觉,可以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消除紧张感。另一方面在事前要预料可能出现的情况,告诉孩子解决和应对的办法,做好心理和物质上的准备。

2.独立活动树立信心

家长应尽可能让孩子独立活动,比如,让孩子独立作业、独立洗衣和独立睡眠等。孩子在不断尝试独立的过程中,肌肉会逐渐成熟,手和眼的协调努力会得到发展,意志力会得到锻炼。如果孩子在独立活动时做得不好,家长也不必急着去帮助,应该先等一等,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去解决。当孩子经过努力获得胜利的满足感时,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也会随之增强。

3.增加交往多见世面

当孩子见多识广,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意识和判断时,孩子面对困难往往就会有常人所不具备的智慧与勇气。因此,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参加社会活动,让孩子见不同的人,听不同的事,干不同的活。持之以恒,孩子就能渐渐养成一种不惧人、不惧事,凡事应对自如的坦然之气。

4.多种方法有勇有谋

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家长可以鼓励孩子换个角度,多试几种方法,灵活解决困难。比如,孩子去推一个很重的大箱子,孩子推不动,怎么办呢?让孩子试着把箱子里面的东西先拿出来,再推箱子;或者,让孩子邀请其他小朋友一起来推这个重重的箱子。孩子经常受到类似情景的启发,就会养成遇事多动脑筋、有勇有谋的性格特征。

5.内心有爱个性坚强

内心有爱的孩子才会是坚强的孩子。只有和爱心相结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只有以爱作支撑的坚强,才是持久的坚强。孩子关爱他人的能力不是自发的,而是在与环境和他人的交往中逐渐养成的。生活中家长引导孩子树立关爱他人和社会的态度,帮助孩子把握恰当表达爱的行为方式,孩子才会感到安全、舒适、愉快,自觉地去关爱他人。

歌德曾说过:“勇敢里面有天才、力量和魔法。”生活中需要成功喜悦,需要挫折痛苦,需要欢声笑语,更需要奔向前方的勇气。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勇气,就会丧失战斗力,就没有精神支柱。要培养出勇敢的孩子,家长就要从自身做起,并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独立性,让孩子经历困难和挫折,让孩子在摔倒中站起来。这样,孩子就不再是家长翅膀下护佑的小鸟,而是展翅高飞的雄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