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是指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保持快乐而自足的持久性心境。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凡事往好处看的思维习惯。

小延,男,9岁,小学一年级学生。小延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在他很小的时候,爸爸就在一场车祸中去世了,原以为小延受此打击,人会变得悲观起来。可没想到,小延依然对生活充满着自信和希望,学习认真,乐观大方。上周,小延上体育课时摔了一跤,脚踝处顿时红肿起来,小延疼得头上直冒汗,体育老师连忙把他送到医院。医生经过诊断,小延踝骨骨裂。小延妈妈赶到医院,看到儿子脚踝上裹着厚厚的纱布,想到小延从小就失去了父爱,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小延看到妈妈流泪,连忙安慰妈妈说:“妈妈,没事的,我明天照样可以学习,照样可以用手写字。”说完,就用手拭去妈妈眼角的泪水。在医院观察了不到一天时间,小延就吵着要去上学,在儿子的再三请求下,小延妈妈只能每天背着小延上下学,有一天妈妈看到外面突然下雨了,随口说了一句:“这该死的天气,又下雨了!”可是小延笑着对妈妈说:“妈妈,下雨了,小草又能喝到水了,小花绽放得更漂亮了,我们又可以听到雨声了。”

乐观是指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保持快乐而自足的持久性心境。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凡事往好处看的思维习惯。乐观情绪与孩子的气质类型、个人经历以及后天锻炼等因素有关。乐观的孩子,在思考未来的时候,会对自己所渴望的事情充满期待,会通过自身的行动来促进事情的发生和进展,并且坚信只要自己努力付出,想要获得的结果就一定会出现。悲观的孩子会不断寻找生活的缺陷和阴影,意志消沉,对前途丧失信心,长此以往还会损害身心健康。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乐观心理呢?

1.营造快乐氛围

家庭的氛围和家长的态度对孩子情绪影响很大。如果孩子整天面对一个苦着脸的家长,孩子也很难开心乐观起来;如果家长一遇到挫折就在孩子面前沮丧和抱怨,孩子也必然会习得这种消极应对挫折的方式。所以,无论家庭中还是工作中遇到困难问题,家长都要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把抱怨放到一边,积极寻找解决方案,让孩子从家长身上学习到这种积极的力量。

2.唤醒愉悦体验

盖茨教授的“唤醒愉悦体验记忆法”认为,人们可以像锻炼身体一样每天有规律地回忆生活中那些偶然的快乐和美好的时光。当遇到挫折和不如意的时候,可以通过回忆唤醒内心一些美好的事物,来化解愤怒、伤心和失意。家长每天抽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和孩子一起回忆一下今天发生的愉快事情,不仅可以使孩子在此时此刻看到愉悦,也会让孩子想起以前经历过的快乐,让快乐成为一种习惯。

3.进行微笑练习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具身认知,这个概念认为人的生理体验和心理状态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当我们开心的时候我们会微笑,同样当我们微笑的时候,我们也会倾向于变得开心。为此,家长督促孩子每天对着镜子,练习微笑的表情,鼓励孩子多说一些使人感到开心的话,比如,“我是最棒的”“今天天气很好”等,有利于孩子改善心情,保持乐观。

4.坦然接受缺陷

生活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缺陷。很多孩子不乐观是因为过于追求完美。家长要告诉孩子,每个人虽然都有缺点,但是生活是美好的,只有坦然接受自己的缺陷,才会保持愉悦的心境。比如,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在《丢失的那块儿》中写到了一个被切掉了一块儿的圆环,它努力地寻找自己丢失的部分,但是由于残缺,它滚得很慢很慢,这样他一路上欣赏了野花,和小虫聊天。有一天它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部分,于是它成为了一个完整的圆环,这样它就可以滚得很快很快,也就无暇顾及路边的野花,天空中的飞虫。通过这样的故事告诉孩子,会让孩子感到残缺也是一种美,只有不断地发现缺憾,才会有进步的动力。

5.正确面对逆境

不管孩子的天性如何,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难免发生情绪的变化,有时候会闷闷不乐。这时候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经常和孩子谈谈心,让孩子把烦恼说出来,然后帮助孩子消除烦恼。同时要帮助孩子提高对逆境的掌控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商高的孩子在逆境中感受到更多的掌控力,从而会更积极主动地采取行动,克服困难和挫折。

乐观既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能力,乐观对孩子的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能使孩子对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产生免疫力,乐观的孩子身体更健康,更容易融洽人际关系,获得家庭的幸福和事业的成功。塑造孩子乐观的性格,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贯穿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有的放矢地进行,循序渐进地培养。只要持之以恒,孩子乐观的性格终将形成,孩子身心一定会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