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就是原谅他人的过错,容忍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宽容对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尤其是情感的健康发展,以及对于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小翔,男,8岁,小学一年级学生。小翔对人和事非常宽容,上个月有一天早上,小翔爸爸开车送小翔去学校,学校门口正巧在修路,马路全都挖开,车开不进去,爸爸看到这种情况后,开始发牢骚,“放假时不能修,孩子上学时还在修路,真烦人。”小翔听到爸爸发牢骚,赶快对爸爸说:“爸爸,不烦人,你看,修路工人多么辛苦,他们为了我们在出力流汗,过两天路就修好了,我们学校门前就有崭新的马路了,我们要感谢这些修路工人。”听小翔这么一说,小翔爸爸感到很不好意思。上周五,小翔爸爸晚上给小翔洗澡时,发现小翔膝盖上有好大一块淤青,有的地方还破了皮,小翔爸爸非常痛心,忙问小翔怎么回事。小翔说:“课间休息时,不小心被同桌小米伸在课桌外的脚绊倒,摔了一跤。”听完小翔的话,小翔爸爸立即说:“小米爸爸也太不负责任了,你摔成这样,也不给我们打个电话,我要向他要个说法。”接着拿出手机,准备拨小米爸爸电话,小翔马上拦住爸爸,对爸爸说:“小米又不是有意这么做的,我又不疼,我们应该原谅他。”
富有宽容心的孩子往往心地善良,性情温和,惹人喜爱,受人拥护,懂得理解和尊重他人,有爱人之心,有容人之量,是一个识大体,顾大局,受人欢迎的孩子。而缺乏宽容心的孩子往往性情怪诞,易走极端,不易为人亲近,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容易产生狭隘、自私、嫉妒等心理问题。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宽容心理呢?
1.提供榜样和示范
孩子毕竟是孩子,难免会犯错误,很多情况下孩子不是故意犯错误的。所以,当孩子犯错误之后,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所犯的错误,原谅孩子非原则性的错误,为孩子提供宽容的榜样和示范。这样不仅能让孩子心悦诚服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正错误,而且孩子经常被宽容之后,也会潜移默化地学会宽容别人。
2.心怀感激和欣赏
有时孩子会对不如自己的同龄孩子表现得不屑一顾,拿别人的缺点与自己的优点比;有时则对比自己强的孩子表示出不服气,心生嫉妒。这时,家长应教育孩子善待“弱者”,鼓励孩子欣赏“强者”,感激他们的陪伴和竞争,直面自己的不足,勇于迎头赶上。
3.允许犯错和失误
犯错和失误也是孩子成长的一种方式。家长要给予孩子犯错和失误的机会,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让孩子明白人人都有可能有过失,培养孩子的宽容心。这样,不仅能使犯错误的孩子改正错误,同时也教育孩子要正确对待同伴的错误,学会原谅、容忍同伴的过失。
4.学会共情和同感
共情也叫同感,就是指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感同身受对方的观点、感情和行为。教育孩子学会共情和同感,首先要教育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5.鼓励纳新和处变
宽容不仅体现在对人的态度上,也表现在对物和事的态度上。家长要引导喜欢并乐意接受新事物,承受事物所发生的意想不到的变化,善于知变和应变,允许孩子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孩子一旦习惯于纳新和应变,他对世间的万事万物也就具备了宽容之心。
6.不要包容和纵容
作为家长,宽容孩子是必要的,但又不能错误地将宽容理解为包容或者是纵容。对于孩子的一些原则性错误,家长应当及时指出,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如果不及时指出,包容甚至纵容,那孩子就会犯越来越大的错误。
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宽容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崇高的境界;宽容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无上的福分;宽容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艺术,宽容是美丽的花朵、晶莹的露珠。宽容的孩子,其心胸像天空一样宽阔透明,像大海一样广浩深沉。作为家长,首先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和示范,允许孩子犯错和失误,鼓励孩子纳新和处变,教育孩子学会感激和欣赏。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忘掉仇恨,远离仇恨,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宽容一切,拥抱一切,带给世界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