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就是怀着一颗有爱的心去做事做人。爱心的产生,是基于个体的社会性情感需要,它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熏陶下逐渐形成的习惯性心理倾向,培养孩子爱心的最佳时期是在童年。

小焱,女,8岁,小学一年级学生。小焱是一个具有爱心的女孩,昨天下午放学时,天空乌云密布,一会儿就下起了大雨,小焱爸爸赶快赶到学校给小焱送雨伞。小焱拿到爸爸送的雨伞后,对爸爸说:“爸爸,我还有点事,您先走吧。”小焱爸爸放心不下,就在校门口等小焱,大概10分钟之后,只见小焱和另一位同学一起打着雨伞向校门口走来,小焱半边身子的衣服已经被雨水淋湿了。小焱看见爸爸还在等她,就对爸爸说:“爸爸,您先回去,小晶同学没带伞,我先把她送回家再回来,好不好?”那一刻,小焱爸爸的内心深处突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涌现出来。忙赶上前去,一起把小晶送回了家。回到家以后,小焱换好了衣服,马上倒了一杯茶给爸爸,对爸爸说:“爸爸,您辛苦了,上完班还来接我。”看到女儿这么懂事,小焱爸爸心里一阵欣喜。

由于社会浮躁风气、家长过于溺爱或粗暴、孩子自私心理等因素影响,不少孩子感情淡漠,缺少爱心,出现了许多心理问题。爱心是美德的基础,也是美的最直接的表现,爱心能使人与人之间互助互爱,实现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沟通与合作。一个有爱心的孩子,笑得更灿烂,内心更温暖,长大后也更接近成功。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呢?

1.做好爱的传递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与之接触最多、接触时间最久的莫过于家长,孩子是家长的“镜子”,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最能折射出家长的影子。家长是爱心传递的使者,家长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爱护花草、珍惜光阴……潜移默化中就会使孩子拥有爱的感知。如果家长视老人于不顾、对邻里同事指责有加,又怎能要求孩子孝顺和包容别人?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爱是相互的,爱也是可以传递的。

2.提高爱的认识

家长可利用各个节日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认识爱。比如,三月八日妇女节,可以要求孩子给妈妈做贺卡,对妈妈说一句感恩的话,帮妈妈做一件小事等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知道妈妈辛苦工作是爱家庭的表现,激发孩子热爱妈妈的情感。再比如,重阳节,领着孩子带着礼物去看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告诉孩子敬老爱幼,是具有爱心的基本表现。

3.重视爱的培养

家长要定期和孩子一起观看救护、援助、服务、合作等方面的报道及阅读以互助友爱为主题的童话、故事等书籍,培养孩子爱他人、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通过为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献爱心、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探望患病同学或伙伴等活动,激发孩子的同情心和爱心。

4.深化爱的体验

家长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以增强孩子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比如,当妈妈蹲着择菜时,不妨让孩子给妈妈搬个小板凳;爸爸口渴了,让孩子递上一杯水;有意识地让孩子关心爷爷、奶奶,力所能及地帮他们拿些东西;看见别的小朋友摔倒了应主动去扶并给予安慰;在公交车上主动为残疾人让座。通过这些小事激发孩子的爱心行为。

5.强化爱心训练

爱心的培养需要进行移情训练,即让孩子把自己痛苦时的感受与别人在同样情境下的体验加以对比,体会别人的心情,这样可以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别人,体谅别人。比如,当看到其他小朋友摔倒时,家长可以启发自己的孩子说:“如果是你摔倒了,是不是感觉很疼?小弟弟一定也摔疼了,我们快去扶起他。”这样,孩子的爱心不知不觉就培养起来了。

6.设定爱的界限

家长要让孩子认识到一定的行为界限,使之学会在界限内活动。比如,孩子每天应该分担的家务劳动不允许找任何借口,遇到别的小朋友不允许孩子不分享零食、水果或玩具,遇到长辈不允许孩子没礼貌等。

爱是一个口袋,往里装产生的是满足感,往外掏产生的是成就感。孩子的爱心不会与生俱来的,要通过后天习得,在培养孩子爱心的过程中,家长责无旁贷。家长要有序设计、逐步推进,从爱家人开始,发展到善待自己,再到善待他人,最后善待世界。只有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心的世界里,长大以后孩子才会把爱洒向世界的每个角落,到那时世界上将处处有鸟语花香、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