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是孩子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认知与情感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促进孩子智能发展和认识客观世界的内部动因,它作为一种优势心理过程,驱动孩子主动接近当前刺激物,去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究。
小然,男,8岁,小学一年级学生。上周五晚上,小然问妈妈:“为什么舅舅总在深夜从美国打电话,还说自己在吃午饭?”妈妈告诉小然,“中美两国有时差。”小然马上就问:“什么叫时差?”小然妈妈正在写工作报告,便说:“我也不是很清楚,你自己上网寻找答案吧。”只见小然打开电脑,认真查找地球的自传、公转和时差,妈妈工作报告还未写完,小然就把时差的答案告诉了妈妈。昨天晚上,小然发现家里的电动赛车有的跑得慢,有的跑得快,就问爸爸是什么原因,小然爸爸回答说:“赛车跑得快与慢,全由发动机决定,你改装一下发动机,观察赛车的速度有什么变化。”小然就马上动手,拆东补西,连续搞坏了几台,并且到商店买了不少赛车配件,最后终于改装成功了。看到小然对事物这么好奇,小然爸爸妈妈感到由衷地高兴。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斯腾伯格认为,创造性是孩子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保护孩子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是培养孩子创造性的基础。不少家长对孩子要求过分严格、过分溺爱或者缺少交流,导致孩子好奇心过早丧失,不少孩子少年老成,不利于孩子积极求知欲和主动学习品质的形成。那么,家长应该如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理呢?
1.创设满足好奇的环境
孩子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到处蕴含着可供探索的资源,随便哪个情境,都可能成为引发孩子好奇心、诱导孩子提出各种问题的学习场所。家长要创设满足孩子好奇的环境,提供各种实践材料和工具,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放手让孩子去探索。
2.提供自由创作的素材
家长可以提供孩子水、黏土、盒子、瓶子和一些制作类的素材,事先不告诉孩子应该怎么玩,让好奇心引导孩子自由创意,激发孩子的创新思维。
3.认真对待孩子的提问。
好问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重要动力,无论孩子的提问属于哪种情况,家长都要认真对待,注意引导孩子去思考,让孩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总结找出答案。如果家长对孩子提问敷衍应付,不但容易造成孩子错误的印象和概念,而且不利于孩子求知欲的培养;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提问表示出厌烦,则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压抑孩子的求知欲望。
4.留出孩子思考的时间
不少家长提出问题后,只给孩子很短的思考时间,便期待孩子进行回答。由于孩子没有充足时间进行思考,就会把对话变成一种取悦家长的方式,积极寻找家长爱听的答案,并且会尽可能地少说,以免受到家长批评。如果家长把等待时间延长一些,孩子的回答就会更加完整,更加富有逻辑性和创造性。
5.正确对待孩子的破坏
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做一些探索行为,这些行为会带来一定的破坏性。对此,家长要正确处理,耐心地引导孩子,让孩子明白有些事可以做得更好,绝不能一看到孩子造成破坏,就对孩子非打即骂。比如,孩子把玩具拆得满地都是,家长就要给孩子说明玩具的制造原理,介绍玩具的正确使用方法,鼓励孩子按照玩具的构造原理和安装方法把玩具修好,让孩子学会使用玩具、爱惜玩具。
好奇心是智慧的火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内在动力,对孩子的认知发展、注意力的培养以及各种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当孩子的好奇心被诱发时,孩子就会对新奇事物产生期待与渴望,会驱动孩子主动接近新奇事物,积极思考与探究,产生自动化的注意,释放认知能量,调动认知潜能,从而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儿童时期是孩子萌生和形成好奇心的最佳时期,家长应把握住孩子的这一优势心理因素,充分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从小就饶有兴趣地去追求知识,探索奥妙,这对孩子的茁壮成长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一定会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