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容易被已有知识干扰、注意有缺陷、感知有障碍等因素影响,作业和考试中往往会出错。出错并不可怕,错误既能反映孩子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找到孩子学习的改进之处,关键要及时改错。

小华,男,8岁,小学一年级学生。小华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又黑又胖的小脸上,嵌着一个尖尖的翘鼻子,浓浓的眉毛下闪着一对大眼睛,乌黑的眼珠神气地转来转去。按道理这样一个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应该名列班级前茅,但每次检测小华成绩都不理想,原因是小华作业中的错误还会经常在考试中出现。上周语文作业中,小华在题目:妈妈给我织了一件()衣,妈妈的()真巧。把“毛”“手”填反了,小华当时就进行了订正,昨天的语文考试中又考到这个题目,可是小华又填错了。前几天数学上学习“认识人民币”的内容,小华对“元角分”的换算老是算错:1元=60角=60分,据老师反映小华不仅在课堂作业中出错,在家庭作业中也总是发生类似错误。看到孩子屡错屡犯,屡改屡错,小华爸爸妈妈心里非常着急。

及时改错可以让孩子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成功感和自信心,有助发展孩子沟通交流的水平,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会更强。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及时改错的习惯呢?

1.查错

查错的过程是孩子再认识的过程。每次家庭作业做完后,家长要给孩子留适当的时间进行检查,开始时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检查作业中的错误,并给孩子指出错误的地方,逐渐帮助孩子建立起检查的习惯和信心。之后家长可以指出孩子作业中一些错误的地方,同时留些空白让孩子自己发现错误。再之后家长只要告诉孩子有错误即可,直到孩子自己全部发现为止。当孩子检查出错误后,家长要给予一定的鼓励。

2.知错

就是让孩子自己检查错在哪里,对计算的题目,家长要让孩子检查出错的步骤,对于填空题和选择题,家长要让孩子思考出错的环节。这样,孩子就会知道哪个环节或内容容易出错,印象就比较深。

3.认错

家长要引导孩子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找到是在哪个知识点出了错,分析出是哪个概念、原理或规律还没达到相应的熟练程度。这是改错的最重要环节,是根除错误的重要保证。这样的认错过程,实际上是孩子一次再学习、再体会、再认识的过程,是孩子对不熟悉的知识点一个补救的机会,可以帮助孩子对正确的内容再次加深认识。

4.改错

就是让孩子在认错的基础上,把错题再做一遍。要求孩子自备红笔,把错误的地方勾出,把错误的原因在题旁注明,改错最好要用红笔,这样比较醒目,以便引起注意。若是填空题或选择题做错了,改错时必须写出正确的分析过程。

5.防错

家长要求孩子用一个本子,将错误收集起来,用“错别字举例”“错题汇编”等形式分类记载,并用鲜艳的彩笔注上正确的答案,同时附上解析,以警示自己,避免出现类似错误。

心理学研究表明:渴望成功是孩子的共性。但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孩子通过及时改错,经历了“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大彻大悟,孩子就会发现,原来可以做得更好,成功感和自信心就会油然而生。因此,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把握孩子的学习特点,可以有效促进孩子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养成,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越出“错”反而越真实、越科学,不许出错或许才是最大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