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心是孩子在学习中经常存在的问题。有些孩子对知识的来龙去脉不清楚,对应用条件不清晰、作业潦草、验算过程混乱等,就会出现错误;有些孩子感觉统合能力差,比如,看错运算符号,把“+”号看成“×”号,把“正号”看成“负号”。抄写错误,草稿纸上东写一句,西写一句,把几个题的演算混杂或重叠在一起,结果在往作业本上抄写时,常因辨认失误而抄错等;有些孩子情绪不稳定,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由于觉察和控制情绪能力有限,兴奋时手舞足蹈,沮丧时唉声叹气,这种浮躁的情绪会导致孩子做事丢三落四,缺乏条理,学习上容易粗心。

小烨,男,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最近小烨的爸爸妈妈发现小烨粗心的毛病越来越严重了,写作业时经常出错。有时候看错数,把“5”看成“3”;有时候看错加减号,把“+”看成“-”;有时候添字漏字,朗读很不连贯;有时候忘了写答案,就匆匆交卷,等出来发现没写答案就哇哇大叫;有时候上学忘记带做好的作业本,进屋后忘了把钥匙拔出来,自己的东西总是丢三落四;有时候明明是个显而易见的错误,小烨却怎么也找不到。为此,小烨爸爸非常着急,经常对着小烨大声说:“你这孩子就不会细心点,怎么不认真检查呢?”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粗心不是缺点,是错误,粗心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仅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而且还会影响孩子心理品质的发展。那么,家长应该如何矫正孩子粗心的坏习惯呢?

1.认识粗心危害

家长常常会说:“孩子学习挺聪明,就是有点马虎。”孩子听了家长的话会认为粗心是可以原谅的小毛病,甚至把“粗心”和“聪明”联系在一起。其实,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应该从根本上认识到粗心不是小毛病,而是大问题,是孩子应考水平、思维定势和感觉统合出现了问题,这些问题不改正就会影响到孩子的考试成绩,俗话所说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就是这个道理。

2.找到出错原因

家长应和孩子坐下来,查找孩子以往作业中的粗心点,寻找出错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一起寻找改正的方法,争取在正式考试中避免这些问题。

3.认真仔细审题

家长要指导孩子准确把握题意,做题目前要认真审题,务求正确理解题意,比如,题目类型;题目已知和未知条件,特别是隐含的已知条件;题目要求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弄清所有关于题目的细节,才不会因为审题不慎而出错。

4.整理出错习题

如果孩子有粗心的毛病,家长不妨让孩子准备一个错题本。让孩子对“粗心”问题进行详细的整理,帮助孩子在思想上、意识上纠正这些问题。这样,孩子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大脑就会自动出现预警反应,作业或考试“粗心”的现象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控制。

5.学会检查方法

每次作业完成之后,家长要教会孩子检查的方法和程序,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孩子检查不出作业错误,一般是三个原因,第一是没有压力,不需要自己去查,家长自然会告诉哪里有错;第二是没有方法,根本不知道从何入手去检查;第三,是定势思维,孩子顺着自己之前的思路走,忽略了题目要求的小变化。对于第一种原因,家长要学会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放手,发展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第二种原因,家长要教会孩子检查的方法和程序,比如,检查一个句子是否正确,需要考虑语句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标点符号是否正确?假如是英语,还包括时态是否符合要求等,让孩子对照着一项一项去针对性检查。对于第三种原因,家长要指导孩子养成多读题,读完题再做题的学习习惯。

6.调节情绪状态

孩子心理活动效果与情绪状态成倒“U”型,情绪过分放松,注意力就无法高度集中,情绪过分紧张,也不利于孩子专注学习。通过深呼吸、自我暗示、倾诉、呐喊、涂鸦等方法可以有效调节孩子的情绪状态。

家长对孩子的粗心要进行针对性地分析,找出产生粗心的因素,再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消除孩子产生粗心的因素,坚持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要求孩子做完作业之后要认真核对、验算、检查,这样才可以在孩子大脑皮层通过负诱导机制对粗心习惯产生破坏作用,慢慢帮助孩子养成细心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