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是指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指定的方式解答选定的题目或按要求完成一定的实际操作的任务,并由教师评定其结果,从而为教师提供孩子某方面的知识或技能掌握状况的信息。考试技能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影响很大。

小雨,女,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马上就要进行期末考试了,面对这次期末考试,小雨妈妈非常重视,一周前就进行了准备。每天晚上复习完功课以后,妈妈还要求小雨加做练习题,一直要做到晚上10点才肯罢手。数学考试结束后,小雨闷闷不乐地走出校门,耷拉着脸对前来接她的妈妈说:“数学考了91分,班级里不少同学都是99分、100分。”小雨妈妈忙问考得不好的原因,小雨说:“考试时头昏昏的,有一道题目没看见,有两道题目看错题意了。”面对孩子情绪低落的样子,小雨妈妈后悔考前只顾复习书本知识,怎么没教孩子考试的方法和技巧呢。

面对一年级孩子的考试,有些家长很不重视,觉得一年级的课程那么简单,考得好与不好,都不能说明什么,导致孩子也不把考试当回事;有些家长又过于重视,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给予了孩子很大的心理压力,引发孩子考试焦虑,考前出现尿频、腹泻、呕吐等症状;一旦孩子考试分数不高,家长不去分析孩子分数低的原因,而只是一味责怪孩子,甚至动手打孩子,导致孩子丧失学习兴趣,降低自我效能感,甚至产生“我已经很努力了,但就是考不好,我不是学习的料”的消极想法。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掌握考试技能呢?

1.合理安排复习

家长要指导孩子制订详细的复习计划,进行系统全面的复习,把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复习时要突出重点,突破薄弱点,知识生疏和遗漏的地方要及时补上。这样,孩子才会对考试内容胸有成竹。

2.做好物质准备

如果孩子考试时发现缺少必要的学习用品,不但会影响答卷,还会引起孩子心情紧张,导致孩子考试水平不能正常发挥。因此,考试前家长要指导孩子准备好考试所需的文具,并一一装入文具盒内。比如,铅笔、铅笔刨、橡皮擦、直尺等;考试时最好要准备一块手表,并校准时间,以便孩子掌握考试时间;如果是大热天,孩子还应带上手帕擦汗,以免弄湿试卷。

3.保持充沛精力

家长要指导孩子考试之前要注意用脑卫生。通宵达旦开夜车不但对复习没有多少帮助,而且会使自己精疲力竭,影响考试;考前要求孩子要适当增加营养,多吃鱼、肉、禽、蛋和豆制品等含高蛋白高能量的食品,以补充大量脑力劳动带来的消耗。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预防各种传染病。

4.做好心理准备

在心理学上,动机和成就的关系成倒“U”型,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才最有利于成功,孩子过于紧张,动机太强的话,反而不利于考试的发挥,不容易取得好的成绩。考试前通过一些心理辅导的方法,比如,暗示法、放松法、改变认知法、合理宣泄法等,让孩子听听音乐,去野外散散步,打打沙包,找自己的朋友倾诉等,可以使孩子处于既不放松也不紧张的兴奋状态,保持心情乐观愉快,做到轻松应战。

5.教会考试技巧,

考试前,家长要教会孩子一些考试技巧,比如,看卷方法、审题方法、答题顺序、检查方法和验算方法等。可以让孩子做一套模拟试题,然后帮助孩子一起分析,什么样的题应该怎么解答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孩子的应试成绩,避免由于不知怎么答题而考出不理想成绩,还可以让孩子尽快适应考试环境。

6.注意考后辅导

孩子成绩出来后,家长要避免两种错误做法,一种是孩子考得好就一味表扬,给予大量的物质奖励。另一种是孩子考得差就失望不满,甚至责怪、打骂孩子。这些错误做法的后果,要么让孩子骄傲自满,要么使孩子自卑压抑,都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正确的做法是,家长与孩子一起坐下来,耐心分析考试成败得失的原因,再根据原因,制定应对策略。

学习不是百米赛跑,而是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不管孩子考试成绩如何,家长都应维护好孩子的自尊,孩子自尊过高的时候适当开导,孩子自尊过低的时候适当激发。只有与孩子一起理性地对待考试,保证孩子内心的平静,孩子才不会因为一点得失情绪跌宕起伏。这样,无论考试成绩如何,孩子人生当中的每一次考试都会成为孩子成长的良好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