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孩子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形式。孩子通过完成一定数量的家庭作业,能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小刚,男,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小刚每天晚饭后7点开始写作业,一会儿摆弄书桌上的闹钟,一会儿画起画来,一会儿要上厕所,一会儿在吃零食,明明只要半小时就可以完成的作业,过了9点还没有完成。小刚奶奶看到孙子每天做作业总是这么晚,非常心疼,晚上就搬个椅子坐在小刚身旁悉心指导,有时还要代写作业。渐渐地,小刚只有依赖奶奶的“帮助”才能完成作业,考试成绩也随之下降。看到孩子成绩下降,小刚妈妈非常心急,就和小刚奶奶商议,决定小刚奶奶不再陪孩子做作业,改由小刚妈妈监督小刚做作业。自此之后,小刚妈妈每天晚上都准时督促小刚做作业,催促孩子作业速度,有时甚至还要骂小刚,可是小刚作业还是慢腾腾,有时小刚妈妈上厕所,小刚就趁机玩耍。看到孩子如此慢腾腾,小刚妈妈难免会发火,“你不要玩其他的,先快点完成作业,行不行?”可小刚却说:“我为什么不能先玩了再做作业?”“作业没做完明天要挨老师批评的!”“老师批评就批评。上学真不好,要做作业,要考试。妈妈,我不想上学了!我想回到幼儿园去!”小刚的话让妈妈哭笑不得,小刚妈妈也感觉到无计可施。
一年级的孩子识字量少,理解能力低,书写能力弱等,孩子在完成家庭作业时会遇到许多困难,读题不清、审题不明、计算错误、书写潦草、拖延作业等情况屡有发生。有些家长不了解孩子作业困难的原因,对孩子做作业只是一味地提出要求,再三催促,没有效果便发火、生气、打骂等,导致孩子对家庭作业产生抵触情绪,影响亲子关系,进而影响教育效果。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作业习惯呢?
1.明白作业意义
家长要教育孩子,作业是孩子学习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是学习的任务之一。孩子入学以后,家长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作息计划,将每天睡觉、吃饭和一些固定活动的时间标出来,然后让孩子选择完成作业的时间和方式,要求孩子先完成作业后出去玩耍。
2.独立完成作业
家长让孩子明白,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需要孩子自己独立完成。孩子由于知识缺漏而不能做出的题,家长最好让孩子自己在课本和书里去找答案;超出学习范围的,可以让孩子去查有关学习工具;如果孩子自行检查出错误并且改正,家长要大力表扬;家长亲自给孩子讲解疑惑问题,一定要有耐心,慢慢讲,得出答案之后,再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讲一遍给家长听。
3.规定作业时间
对于不能够很好掌握作业时间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规定作业时间很重要。家长要利用一切机会帮助孩子建立基本的时间概念,让孩子明白一分钟,十分钟,一个小时有多长,可以做多少事情。孩子做作业之前,家长可以让孩子根据作业量来定时间,如果孩子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完成了学习任务,家长也绝对不能食言,要让孩子尽情地玩耍。
4.注意作业方法
家长教育孩子在写作业前要先将当天的功课复习一遍,把要求记忆的生字、词等记牢,再开始写作业;作业时要认真读题,了解题目要求,弄懂弄通题目内容;作业完成后要及时检查,然后预习下一堂课的内容。对于口头作业,要求孩子朗诵时,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家长还可以用复读机录下孩子的声音,让孩子在回放中注意朗诵的正确性,语调的抑扬顿挫和起伏变化。
5.注重正面强化
家长对孩子作业中的优点和点滴进步,要及时强化。比如,孩子以前做作业要玩三次闹钟,今天只玩了一次。这时家长就可以大加表扬,“孩子,你知道吗,我发现你以前做作业要玩三次闹钟,而今天你只玩了一次,做作业时间缩短了不少呢!进步真大!”这时孩子就会收获满满的成就感。对于孩子朗读中的闪光点,家长要多说一些“你读得真好听”“今天读书很有进步”“你简直是个小播音员”之类的话,充满鼓励的话语不但能使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做好一件事情的信心和决心。对于孩子作业拖拉,家长也不能着急上火,而要耐心帮助,采用负面的教育方式只会引起孩子反感。
一年级不仅是孩子的心理断乳期,也是家长的心理适应期。孩子写作业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是一个天长日久积累的过程。作为家长,只有让自己随时活跃在孩子的世界中,才能通过观察来发现孩子作业的问题,然后针对性地进行辅导,让孩子明确作业的意义,教会孩子作业的方法,规定孩子作业的时间,及时鼓励孩子作业中的进步。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孩子的学习生活才能有一个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