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课的时候,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孩子们听课的积极性,同时也是为了检查孩子们的听课情况,老师会经常提出一些问题,让同学们回答。面对这种情况,有些孩子能够积极主动地发言,有些孩子却畏手畏脚,不敢举手,即使偶尔举起手来,说起话来也是吞吞吐吐,说了上句忘了下句。
小冬,男,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小冬妈妈最近到学校参加了家长开放活动,听了一节数学课,数学老师是一位市级骨干教师,课上设置了许多问题,一直启发学生回答,不少同学在数学老师启发下,纷纷举手要求回答问题,有的甚至忍不住站起来或者直接说出答案,唯独小冬稳坐不动,既不举手也不抢答,小冬看到妈妈在看他,才勉勉强强举起了手,手只举出书桌半个手掌,整个手臂都在书桌下面。听完课后,小冬妈妈参加了班级家长会,班主任老师告诉小冬妈妈,小冬上课回答问题不积极,很少主动举手发言,有时课堂问小冬问题,小冬说话声音也非常小,几乎听不见。听完班主任老师的话,小冬妈妈心里非常着急,不知道该如何激发孩子上课发言的积极性。
课堂上不爱积极发言,一方面是孩子缺乏自信,不自信的孩子被负面的心理暗示所绑架,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感到紧张、害怕,即使是精心准备的发言,站起来以后也紧张得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另一方面是孩子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爱思考,坐在课堂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学习的效率很低。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积极发言的习惯呢?
1.家长做好表率作用
班杜拉的学习理论表明,孩子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进行学习的,家长沉默寡言也会影响到孩子在课堂上的发言情况。因此,家长要努力改变自己,做一个积极表现的人,比如,单位要搞活动,家长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孩子,妈妈这次想为大家表演节目,你给妈妈提点建议,妈妈是唱歌还是跳舞呢?”又如朋友聚会去唱歌,回家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今天我去唱了一首我不太会唱的歌,虽然有点走调,但是很开心,下次我再唱,一定会更好的!”家长的表率作用会促进孩子态度的改变,家长的坦率热情会促进孩子积极地发言。
2.明确课堂发言要求
一年级孩子的语言趋向于口语化、家庭化。家长可以通过询问老师,明确课堂上发言的要求,然后要求孩子语言礼貌,态度大方,充满自信,声音响亮,从发言的内容和语句、态度和礼貌、思想和诚意、思维和方法、勇气和胆识等不同的角度提出明确要求,有利于孩子语言的发展。
3.共同进行知识准备
认知理论认为,孩子掌握知识有两个过程: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指对信息输入的组织或再组织,以便使它最大限度地与孩子已有的认知结构相适合。顺应是一种相反的过程,它改变认知结构使之能够对新经验起同化作用。预习可以将新旧知识产生同化和顺应作用,孩子对于想要表达的事情有把握或者有经验,就会减少表达的顾虑,勇敢地说出来。当孩子感到“别人不知道的我却知道一点”时,孩子表现的欲望就强。比如,在学习“中”的组词,孩子通过预习知道了“中”可以组成“中国”“中心”“中间”等时,上课就会踊跃地举手发言。当然,家长在和孩子做知识准备时,要做到无痕的状态,多用启发式的提问,多让孩子思考,不能把知识准备当作课外培训,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
4.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有些孩子不主动发言,表现欲不强,这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关。他心里知道是什么,却不知道怎么表达,怕表达错了,所以就选择不表达。因此,家长要有的放矢地创造机会,有目的地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让孩子给家人表演学校教的歌曲或故事,让孩子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大声朗读短小的文章等。同时家长还可以通过艺术化的手段让孩子对表达充满兴趣,比如,用录音录下孩子讲的故事,把孩子说的一段话打印下来读给他听等,这样孩子会觉得很有趣,很有成就感。
5.鼓励孩子不怕出错
一些孩子做事情很谨慎,追求完美,不希望出错,总想给人留下最好的印象,课堂上害怕回答错误遭人嘲笑。这时家长就要鼓励孩子不怕出错,先从简单的问题和任务开始,每天问问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一点点去鼓励他,同时委婉而亲切地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
课堂发言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重要桥梁。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可以使孩子学习变得更扎实,逻辑思维能力更强,更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心态与积极的人生态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深切感受到自己职责的神圣和一言一行的重要,要做好孩子表达的表率,明确孩子发言要求,帮助孩子做好知识准备,提高孩子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孩子勇往直前。这样,亲子双方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才会达到一种畅所欲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