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
小岚,女,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小岚在幼儿园就活泼好动,进入一年级以后,爸爸妈妈为她准备了许多文具用品,有卡通的橡皮,有伸缩的钢尺,有旋转的圆规……并且反复教育小岚,一定要认真听课,提高课堂效率。谁知开学一周时间没到,老师就打电话来反映,小岚上课时经常玩学习文具,注意力不集中,布置的作业记不住。为此,小岚的爸爸妈妈对小岚上课提出了许多要求,也揍过小岚,可小岚依然如故。
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既可能与生理因素有关,由于孩子大脑发育不完善、轻微脑组织损害或脑内神经递质代谢异常,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故而自制能力差;又可能与环境因素有关,学习环境混乱、嘈杂、干扰过多会影响孩子上课的注意力;也可能与教育方式有关,家庭与学校教育方式不一致,过分宠爱或严苛孩子,都可能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还可能与心理因素有关,孩子为了引起他人注意或者逃避过重的负担,便通过一些行为来引起关注。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注意力呢?
1.坦然面对现实积极寻求对策
首先,家长要正确认识孩子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行为,理解孩子的表现,包容孩子的过错。其次,要做好孩子的示范。尽量减少不良言行和不良情绪对孩子的影响。再次,确定改变的目标。针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要提出具体的改正目标。最后,制订详细的方案,随时做好观察记录工作,并根据记录表,分析教育效果,改进改正策略。
2.突出优势智能强化适宜行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并非每个方面都能达到最高水平,但有其优势智能。因此,家长要突出孩子的优势智能,不断鼓励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其优势智能带动其他智能,让孩子在课堂上学会用新的有效的行为来替代不适当的行为模式,推动孩子的注意力发展。
3.加强规则教育提高自控能力
美国著名学者巴克利认为,注意分散只是表面现象,背后的机制是孩子大脑神经接受刺激容易产生兴奋,产生兴奋后又不能自控。这就需要家长带着孩子多开展一些具有明确规则的游戏,比如,打扑克、下象棋等,让孩子体验到遵守游戏规则所带来的乐趣。
4.提出清晰要求改变不良行为
首先,家长要帮助孩子认识到课堂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克服注意分散的自觉性。其次,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和儿歌,比如,《小猫钓鱼》《学好样》等,使孩子懂得好动是学不好本领的。再次,对孩子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孩子明白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在执行过程中,给予孩子一些必要的暗示,及时提醒孩子遵守要求,养成良好的习惯。
5.培养静态兴趣稳定其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阅读、听故事、绘画等静态兴趣,训练孩子在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过程中的注意力,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6.寻求专业训练注意规范治疗
通过专业训练,提高孩子听觉的辨别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编序能力和听说结合能力。经常让孩子分辨声音的高低、大小、强弱、音色、声源的方向等,可以增强孩子的听觉分辨能力;与孩子多交谈,多让孩子接触各种声音,多充实与孩子生活相关的词汇。可以提高孩子的听觉的理解能力;选择一些孩子感兴趣的、难度不同的语句,叫孩子认真负责地听并让孩子模仿表述出来,可以提高孩子的听觉记忆能力;让孩子听故事并复述出来、顺背倒背数字等可以提高孩子的听觉编序能力;通过训练孩子学说同义词、反义词,听音乐进行联想,将句子补充完整,以及听故事后自编故事的结局的形式可以训练孩子的听说结合能力。对于孩子是否患有多动症,要经过专门的医疗机构诊断以后才能确定。如果一旦确定,就要及时进行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和行为训练。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良行为习惯。面对这种不良行为习惯,作为家长既要承认和正视,更要以积极的态度去研究,寻找合适的措施,发展孩子的优势智能,强化适宜行为,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为孩子搭建发展的平台。针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这种现象,家长不能疾风暴雨地改变,而要润物细无声地渗透,选择那些对孩子的注意力发展具有本质意义的小事,坚持不懈地练习,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只要付出恒心和耐心,一定会有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