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是指孩子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学习,而不依赖外力推动的学习品质。元认知理论认为,如果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的预期结果、思维过程、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思路等能清楚地了解,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能较好地激活背景知识,集中注意学习材料的有关信息并对材料进行推论,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节自己的学习策略,孩子的求知能力就会提高。
小莉,女,8岁,小学一年级学生。每天晚上吃过晚饭后,小莉妈妈就一直坐在小莉身边陪伴孩子写作业,还帮助孩子把第二天的学习用品全部收拾妥当。小莉作业中一遇到问题,总会侧着头问妈妈:“妈妈,这道题怎么做啊?”小莉妈妈就会停下手中的活,帮助小莉解决问题。为了让女儿学习成绩更加优秀,小莉妈妈给小莉报了各种补习班,双休日亲自陪着小莉去补习班上课。半月前,小莉的爷爷突发脑中风住院,小莉妈妈一直在医院照顾爷爷。上周一,班主任老师打电话来反映,最近小莉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成绩出现了严重下滑,语文才考了62分,希望小莉爸爸妈妈多加督促。上周二晚上小莉妈妈特地回到家,对小莉说:“为什么会考成这样?你能不能用用功?”小莉听完妈妈的话,保证下次一定努力。可是本周的考试成绩依然一般。
一年级是孩子学习的启蒙时期,如果家长一开始就注意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意识,养成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那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将会受益匪浅,孩子学习目的就会明确,就会积极思考探索,学习情绪饱满,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呢?
1.重在培养兴趣切忌增添负担
家长一方面鼓励孩子好奇好问,多角度分析问题,采用多种方式去解决问题,比如,利用工具书、在网上搜索或者去图书馆查询等找到答案,让孩子体会到解决问题以后的喜悦。另一方面要减轻孩子学习负担,以防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
2.重在量力而行切忌过高过大
家长为孩子制定学习目标要量力而行,不可过于高大。如果家长给孩子提出各种过高的要求,过分强迫孩子学习,占用了孩子的娱乐时间,就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导致孩子自卑退缩,消极被动地学习。
3.重在发展特长切忌多点开花
家长要认真分析孩子的特长和优势,有的放矢地挖掘孩子的潜能,在和孩子沟通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切忌多点开花。如果家长抓紧一切机会和空闲时间让孩子学这学那,一下子为孩子报几个培训班,不仅会导致孩子疲于应付,而且孩子学习也是蜻蜓点水,不利于培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4.重在自主选择切忌包办代替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孩子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家长应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权,鼓励孩子在分析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自己作出学习安排,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只提出总体的要求,具体的细节让孩子自己去把握,自己去操作,家长既不当监工,也不当帮工,更不罚苦工。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增强学习的效果,孩子自主学习才会成为可能。
5.重在成功体验切忌粗暴指责
自信心与成功是相辅相成的,有了自信心容易获得成功,而获得了成功,又可增强自信心。运用奖赏和鼓励的方法,让孩子体验成功,孩子自然就会产生自信,有了这份自信孩子就会对自己要面对的问题倾注更多的心血和精力,勇敢地去完成任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又会获得更多的成功喜悦与经验教训,自主学习能力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6.重在持之以恒切忌一曝十寒
培养孩子自主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肯定会经受意志考验。家长要告诉孩子要经受得起这些考验,时刻提防惰性的侵入,持之以恒地努力,收获最后的胜利。
学习能力比学习成绩更加重要,学习能力就比如是“渔”,是学习的本领,而学习成绩就比如是收获的“鱼”。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孩子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精神与积极思考的行为,能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能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独立获取知识,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作为家长,要适时地授之以渔,适时帮助孩子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只要孩子掌握了打鱼的本领,何尝捕不到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