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学习兴趣是孩子学习和实践的原动力,在孩子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孩子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

小齐,女,8岁,小学一年级学生。小齐对学习非常感兴趣,据老师反映,小齐在课堂上总是坐得端端正正,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当老师提问的时候,积极举手发言;小齐的课堂作业总是做得又快又对,而且书写十分工整。每天放学回到家里,小齐总是很兴奋地告诉爸爸妈妈今天学到了什么,并把学到的古诗背给爸爸妈妈听,吃过晚饭后总缠着爸爸妈妈把以后要学的内容讲给她听,双休日和小朋友一起玩时,也喜欢讨论学习的内容。学习对小齐来说,非常轻松、愉快、有趣。

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环境、家长期望、教学方式和孩子自身能力等因素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便会自觉自愿地去探索,并能产生惊人的毅力和勤奋,以专注的态度和忘我的精神从事学习活动。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1.提高认识

家长要向孩子认真阐释学科知识的魅力,把孩子吸引到知识的海洋里。比如,学了英语可以上网冲浪,或者可以给澳大利亚或英国的小朋友发电子邮件,和他们聊天交流。这样,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去引导孩子,表述简单明了,可以有效地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2.正确归因

归因是孩子对学习行为结果的原因作出解释或推测的过程,归因方式会对孩子后继学习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正确的归因,有助于推动后继学习;错误的归因,则往往会抑制后继学习。家长应引导孩子对学习成败的原因多归因为自身努力,成功了是努力到位,失败了是努力不够;少归因于能力,否则,成功了可能助长骄傲情绪,失败了必定产生颓废心理,很容易让孩子灰心丧气,泯灭信心,失去继续学习的勇气。

3.亲历探究

探究是孩子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激发孩子兴趣的有效手段。一年级的孩子好奇好动,乐于探索,家长可以利用孩子的这一特点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比如,在预习6的组成时,家长教孩子用小棒摆一摆,看能摆出多少可能。相信孩子在动手探究的同时,思维也在情不自禁地跟着转动。这样,孩子在学习中就能充分享受到动手探究的乐趣。

4.心理暗示

从心理机制上讲,心理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种假设。指导孩子采用心理暗示的方法,想象数学考试取得成功以后的情景,可以有效地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比如,指导孩子经常说:“数学,从今天开始,我要喜欢你啦!”“我对学好数学充满信心!”“学好数学后,我的前景一片光明。”等。坚持三个星期,甚至更长一些时间,这些语言就会深入孩子潜意识,一旦进入孩子潜意识,孩子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一种愉悦感,恐惧的情绪就会被冲散,心灵之门就会渐渐打开,数学知识就容易吸收进来。

5.体验成功

孩子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孩子便能体验到由此带来的喜悦,今后学习发生的频率就会增加,就可以不断固化孩子的学习兴趣。为此,家长要多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孩子取得的一小点进步,比如,孩子数学作业字迹工整了、正确率提高了等,都要及时鼓励,及时表扬,让孩子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之中,尽情体验成功的喜悦。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有句名言:“为了让孩子学好,必使他们好学”,这充分说明兴趣对于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有着重大的作用。只有当孩子对所学习的学科知识发生浓厚兴趣时,孩子学习情绪才能高涨,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学习的对象上,才能使感知觉更活跃,注意力更集中,记忆更持久准确,思维更敏锐丰富,才能更主动地学习,使学习兴趣在孩子成长道路上发挥最大的动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