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是学习中预期达到的结果和标准,是对学习预期结果的主观设想,是头脑中形成的一种主观意识形态。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启动、激励、凝聚、调控、制约等作用,学习目标制定得越具体明确,产生的激励作用就越大,激励水平也就越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得也就越快。

小丹,女,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小丹一家三年前从湖北来到苏州农村,租了村里的土地种植蔬菜,每天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经过辛勤劳作总算积累了一笔财富。看到苏州居民优越的生活,看到苏州孩子幸福的生活,小丹爸爸妈妈叮嘱小丹要认真学习,今后有一个好的前途。为此,小丹爸爸妈妈为小丹制定了很高的学习目标,要求小丹每次考试成绩必须在班级前三位,达到了双休日可以和伙伴一起玩耍,达不到双休日就要到菜地劳动。在父母的督促下,小丹学习非常刻苦努力,可是每次考试都进不了班级前三位,无奈双休日只能常常来到菜地劳动。半年时间没到,小丹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一遇到考试就头疼焦虑。

不少家长期望过高,不会科学地制订学习目标,导致学习目标脱离了孩子实际,反而成为孩子学习中的阻碍和累赘,导致孩子学习兴趣丧失,学习动力不足。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制订学习目标呢?

1.尊重孩子想法

家长应与孩子一起商量,根据实际情况帮孩子确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而不能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不问孩子的真实想法,主观地给孩子制订一个学习目标,这样既不尊重孩子,也难以激发孩子的学习自觉性。

2.确立多元目标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许多行为都是在动机驱使下产生的。家长帮助孩子制定学习目标时,不仅要包括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包括孩子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更要包括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意志和学习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这样,孩子学习的适宜行为才能得到发展,孩子的学习成绩才能得到更长足的进步。

3.依据基础制定

家长指导孩子制定学习目标时,要根据孩子现有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结构,比如,孩子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怎样,学习的毅力如何以及勤奋程度如何等。这样,学习目标既有挑战性,又有可行性,既看到孩子的实力,又看到孩子的潜力,才能有的放矢,帮助孩子“跳一跳,摘到桃”,发挥学习目标应有的导向作用。

4.根据操作量化

学习目标如果过于遥远和庞大,往往难以激励孩子采取行动去实现目标。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把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每个小目标必须是具体的、便于衡量的,而不是笼统、空洞的口号,尽可能用数量表示出来,比如,每天读多少篇语文课文,掌握多少英语单词,完成多少数学作业等。这样,通过一组明确的数据,才能衡量目标是否达成,才能通过实现一个个小目标,最终达成大目标。

5.及时作出调整

学习目标要保持相对稳定,不能朝令夕改。但学习情况变化了,学习目标也要相应地作出调整。比如,当孩子制订的学习目标严重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者实际情况发生了变化时,就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使其更贴近孩子实际。

目标是孩子努力的方向,是孩子学习进步的动力。适宜的学习目标就像黑夜中闪亮的灯塔,能让孩子看到希望与光明,激励孩子不断地克服学习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直至到达成功的彼岸。学习没有目标,就像海洋上的浮萍,终年不知漂向何方。因此,制定清晰的学习目标,养成目标管理的习惯,孩子才能明确学习的方向和路径,才会形成学习动力,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才能收获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