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是人们对目标任务勾画出的一种标准,达到了这个标准就是达到了期望值。这个标准确定得如何,直接关系到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准合理,有利于激发工作动力,增强成功信念;标准过高或过低,都会阻碍目标任务的完成。

小晓,男,7岁,一年级学生。小晓的爸爸妈妈都是环卫工人,经济收入一般,家庭比较贫困。小晓爸爸妈妈从小就对小晓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小晓有朝一日读书出头改变家庭的面貌,今后不要像爸爸妈妈一样,整天早出晚归也赚不了几个钱。为了帮助小晓尽快提高学习成绩,小晓爸爸妈妈拿出平时省吃俭用的钱,给小晓报了语文和数学两个补习班。看到爸爸妈妈对自己抱着这么高的期望,想到自己整天埋头于学习之中,小晓感到学习一点都没有乐趣,学习时经常心不在焉。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在竞争中的胜败关系到家庭的兴衰,不少家长往往存在一种输不起的心态,再加上有些家长希望子女实现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往往会对孩子期望过高,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导致孩子学习的失败,这就是所谓的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的道理。那么,家长应该如何给予孩子期望呢?

1.拓宽渠道合理规划

以智能高低、学业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成功、将来是否有前途是现代社会的流行病。但事实上,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具有许多评价标准。很久以前在罗马,有个孩子因为学习不理想,成天郁郁寡欢。有一天,孩子父亲把他带上罗马一座高高教堂的塔顶。“往下瞧瞧吧,亲爱的孩子。”父亲指着像蜘蛛网般的街道说,“通向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一样。假如你发现这条路达不到目的地,那就走另一条路试试!”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能仅局限于学业成绩,而应多方面权衡,争取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

2.依据实际正确设置

心理学研究表明,压力与焦虑水平成正相关,而焦虑水平=期望值/实际水平,因此,期望值与压力也成正相关。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越高,孩子所承受的压力就越大,如果这种压力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范围,那就会给孩子造成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根据最近发展区的规律,将期望控制在“跳一跳,够得着”的范围内,设置孩子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和期望。

3.要求明确便于操作

家长提出的期望一定要具体明确,容易操作。比如,第一学期孩子每天只完成语文老师留的作业,第二学期可以要求孩子在完成作业之后再增加半小时的阅读训练,提高语文阅读水平。这个要求并不太高而且有具体明确的要求,孩子通过努力能够实现,并容易保持下来。

4.合理期望合适表达

家长对孩子表达期望时一定要合适,切忌唠叨、过分关心、过分干涉和盲目攀比。家长经常唠叨,天天提醒孩子,孩子回到家也得不到心理的放松,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并躲避家长;家长过分关心孩子的学习,说话轻声轻语,行动小心翼翼,甚至停止工作在家陪伴孩子,孩子只能感受到沉闷和压抑;家长害怕孩子被其他事情干扰,精力分散,对孩子进行过多的限制,比如,不让孩子接电话、发短信、上网等,使得孩子没有一点自由,只能听从家长的安排,容易引起孩子内心的不满和反抗,导致亲子关系紧张或发生冲突;家长拿自己的孩子和同事、邻居的孩子对比,这种攀比只会让孩子产生反感,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5.鼓励信任实现期望

在孩子为合理的期望而努力的时候,家长要给予孩子信任并认可他的努力过程,这样家长的期望才会渐渐内化为孩子的期望,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

家长对孩子期望合理,有利于激发孩子学习动力,增强成功信念;期望过高或过低,都会阻碍任务的完成,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降低教育效果,影响亲子关系。因此,家长有必要正确面对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地根据孩子实际制定合适的期望,通过鼓励帮助孩子实现期望,既不盲目攀比,也不拔苗助长,只要孩子尽自己的力量努力去学,不管达到什么程度家长就要坦然地接受现实,这样才能真正地帮助到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