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一年级的孩子对新鲜的人和事充满着浓厚的兴趣,什么都想去探究。但由于孩子年龄尚小,生活经验贫乏,自我保护能力有限,安全意识淡薄,缺乏防范安全事故的基本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和危险。
小燕,女,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昨天下午放学时间,小燕妈妈因为单位有事,没有及时去接小燕。小燕看到妈妈没来接自己,心想:“反正家离学校不远,我已是个小学生了,能自己回家的。”于是就一个人往家走。小燕走到路程一半的时候,有个中年男人在后面悄悄地跟上了她。等小燕进了小区,那个中年男人从背后拍了拍小燕,说自己也住在这个小区,夸奖小燕是个美丽的女孩,还说要送漂亮的衣服给她,最后问小燕家住在几号楼几室……小燕看到这个陌生的男人,想起妈妈经常讲的遇到陌生人要提高警惕,于是就大声喊正在小区巡视的保安,撒腿往保安那里跑,那个陌生人看见小燕往保安那里跑,就连忙转身,消失得无影无踪。晚上,小燕回家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爸爸妈妈,爸爸妈妈直夸小燕机灵,自我保护意识强。
孩子没有养成自我保护的习惯可能与孩子年龄偏小、自我保护技能缺乏和家庭的过度爱护等因素有关。自我保护能力作为生存教育的一个主题是当今全球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是孩子适应社会、做一个现代人所具备的素质之一。自我保护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是孩子人身安全的基础。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自我保护的习惯呢?
1.创设环境养成习惯
家长一方面要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环境,提高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在家里的楼梯口和转弯角,贴上了安全标志,时刻提醒孩子注意安全;在图书角为孩子提供一些自我保护的图书。另一方面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孩子保护能力的发展。比如,鞋带系得牢固可避免跌倒摔伤,热汤热水吹一吹再喝能避免烫伤,吃鱼把鱼刺挑干净能免受咽刺之痛,吃饭不嬉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等。这样,孩子在实践中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有效地进行自我保护。
2.加强锻炼强健体魄
拥有健康体魄的孩子,在遇到危险时反应会比较敏捷,灵活性强,能及时采取自救方法;对于那些体弱的孩子本身平时就不太爱活动,当遇到危险时反应慢,灵活性差,动作不协调,容易受到伤害。可见增强孩子的体能是提高孩子自护能力的重要途径。家长应指导孩子加强体育锻炼,比如:带孩子去野营、跑步、打球和跳绳,增强孩子的体质。
3.遵纪守法消除隐患
家长要教育孩子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平日不和不三不四的人交往,不贪图享受,不追求吃喝玩乐,不受利诱,不占别人的小便宜。遇到突发事件或危险状况,个人无法解决的,要及时告诉老师或家长,甚至要果断地向公安部门报告。
4.学会方法机智处理
家长要教育孩子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遇到危及人身安全事故时要学会机智处理。比如,遇到陌生人送东西,家长要告诉孩子不能动心,并且明确告诉陌生人,家长就在附近,或用“爸爸马上就要来接我”的话,把陌生人吓走;要清楚记得家人的电话和自己的住址,遇到在商场、游乐场或街上找不到家长时,知道找警察或保安帮忙;独走时发现有人盯梢,一定要想办法甩掉尾巴,惊叫着奔向人多的地方;要告诉孩子:不能让自己与陌生人在封闭的房间里相处,除了家长,别人都不能碰自己的身体,也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隐私处,更不能让别人接触自己的隐私处。如果有人正在侵犯自己的身体,可以大声叫喊:“爸爸快来呀!”然后趁其不备,赶快逃离;遇到有人勒索钱财时,家长要告诉孩子,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要尽量避免自己受伤害,同时记住坏人的样子,事后及时报警。
5.心理调适保持平衡
家长教育孩子,当心情抑郁、焦虑、烦躁时,可以通过转移、倾诉、补偿、文饰和升华等方法进行自我调节,减少内心痛苦,达到心理平衡。
心理学研究表明,生命冲动未能通过理性方式获得满足时,还可以通过自我保护机制获得适当满足,使孩子重新恢复生理和心理上的暂时平衡,使生命冲动的本能欲望得到归宿。家长培养孩子健康与安全习惯不能被动地等待给予,而应该让孩子主动地获得。这种获得要从良好的环境中来,从实践活动中来,从丰富多彩的游戏中来,从体育锻炼中来。只有这样,孩子才能逐步形成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