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生活中因忽视安全造成的儿童意外伤害的事件比比皆是,比如,过马路闯红灯而遭遇车祸、口中含着冰棒乱跑而刺破喉咙、玩火玩水引起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手中乱晃的铅笔尖戳伤同桌的眼睛……这些悲剧本可以避免,但是由于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所以悲剧还是在不经意中发生了。

小楠,男,8岁,小学一年级学生。小楠是一名农村孩子,从小安全意识就差,进入一年级以后,这种情况依然没有改观。上周六上午,小楠和几个小伙伴在村里玩,不知是谁提议:“现在蚕豆长大了,前几天我看见有人在煨蚕豆,煨熟的蚕豆真的很好吃,咱们也点火来煨蚕豆吧。”话刚说完,几个小伙伴就分头准备了。小楠从家里拿来打火机,几个人在柴垛旁生起火来。谁知一不小心竟然把柴垛点燃了,只见柴垛燃起了熊熊大火,几个小伙伴看见柴垛被点燃了,吓得都躲到了屋里,幸亏大火被邻居发现及时,紧急扑救才没有酿成大祸。本周三早上小楠上学时,天下着大雨,小楠拿了家里一把损坏的雨伞,雨伞上破损的伞骨架像两把利剑,爸爸妈妈再三关照小楠雨伞不能对着同学。可是下午小楠爸爸去接小楠时,班主任老师向小楠爸爸反映说,小楠下午课间和同学玩耍,竟然用雨伞当兵器,把同学的脸戳伤了,如果戳伤处再偏左一点,就会戳到同学的眼睛。想到孩子这么缺乏安全意识,小楠爸爸心里真不是滋味。

福祸之间,并非遥远,即在确认与含糊之间;成败之间并不遥远,就在勤奋与懒惰之间;安危之间亦不遥远,就在遵章与违规之间;生死之间也不很远,就在谨慎与蛮干之间。孩子缺乏安全意识与家长不重视安全教育、孩子没有养成安全习惯和缺乏安全技能等因素密切相关,为了孩子的安全和家庭的幸福,应加强和重视孩子的安全教育,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技巧。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注意安全的习惯呢?

1.育人者先育己

家庭生活中,孩子有一种从感情上将自己认同于家长品格特质的趋势,这种对品格的认同感会导致孩子去模仿家长的行为,出现榜样效应,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安全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育人者先育己,家长只有加强安全知识的学习,通过参加安全教育培训班、向他人求教、看书自学、进行生存体验等多种形式来提高自身的防护水平,才能更好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

2.遵循生活原则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既含有教育的意义,又是教育的中心。生活中具体、可操作性的安全知识,才能对孩子的行为产生指导作用;家庭中能让孩子信服的说教,才能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家长应该遵循生活课堂的原则,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对孩子进行教育,随时传授孩子一些安全常识及自我保护的技巧,比如,不在停放的汽车前后玩耍,从右侧门用左手开车门下车;不踩井盖,遇到井盖绕过去;不要将身体的一部分放进狭小空间,如将手指往瓶子口里插,将头伸进院墙铁栏杆的缝隙,以免被卡住;遇到火灾,如果身边没有水源,可往脱下的衣物上撒尿,再将被尿液淋湿的衣物捂住口鼻逃生等。家长教育时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孩子充分认识到家长的说教是有道理的,从而自觉地接受教育。

3.适度超前教育

俗话说:“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但是安全问题与孩子的生命息息相关,意外事故一旦发生,其后果可能无法挽回。因此,适度超前地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让孩子绷紧安全这根弦,才能防患于未然,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4.增加生存体验

体验学习就是在做中学、玩中学、观察中学、交往中学。体验越丰富,安全的经验就越多。家长在确保孩子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应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和尝试,增强孩子的生存体验,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应对各种突变情况。若有条件,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到专门的生存体验机构,通过模拟演练的方式,让孩子去体验和运用相关的安全技能。

5.发挥合力作用

学校、社会和大众传媒等对孩子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影响。要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巩固和强化家庭安全教育的效果,家长就应主动与社会、学校配合,构建“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体系,齐抓共管形成安全教育合力。

孩子遵守了安全规则,家长就要正面强化,增加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率。孩子违反了安全规则,家长可以适度让孩子从自然后果中吸取教训,调整孩子的行为方式。自然后果法没有明显的教育痕迹,孩子抵触情绪小,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改变缺点。当然,自然后果惩罚法仅适用于不会导致孩子身心严重伤害、没有生命危险以及不给家庭带来重大财产损失的情况。各位家长,安全是火,点燃着孩子的生命之灯;安全是灯,照亮着孩子的生命之路;安全是路,指引着孩子的生命征程!只有安全的警钟时常激**在孩子耳畔,孩子才能拥有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