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天下最不能让人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了。“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训有“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在各种美德中是占第一位的。
小泉,女,8岁,小学一年级学生。小泉从小在农村长大,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与同龄人相比,小泉没有优越的物质条件,然而她质朴孝顺,聪慧阳光,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周围人的赞誉。从小小泉便跟着爷爷奶奶上山下地,虽然帮不上什么大忙,但也学会了不少农活。爷爷奶奶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小泉放学回到家,总是自觉地打扫卫生,帮爷爷奶奶洗衣做饭、摘菜、喂鸡、浇水。每天晚上作业做完后,小泉会陪爷爷聊天,帮奶奶捶背,两位老人逢人就夸孙女孝顺。村里的小巷路窄不平,雨天更加湿滑,每次出门遇上有老人路过,小泉总是赶上前去搀扶,直到把老人送到家门口才离开。每次父母回家给小泉带来好吃的,小泉总是把大部分分给爷爷奶奶和村里的其他老人,常常连自己的那份也分掉了。看到孙女这种孝顺的样子,爷爷奶奶打心眼里感到高兴。
现在,不少孩子在家长的溺爱下长大,从小就自大、自私、亲情淡漠,不懂谦让,更不懂孝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人连他的父母都不爱,那是很难叫他再去爱他人、爱祖国的。”所以,家长千万不能忽视从小培养孩子尊敬长者、孝敬父母的好习惯。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孝顺的好习惯呢?
1.榜样示范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这也就是常说的言传身教。家长平时无论工作再忙再累,在假期要带上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春暖花开时,家长要带上孩子一起陪老人去村外走走,看看树,赏赏花,聊聊天;过年过节时,家长要和孩子一起为老人选购礼物;吃饭时,让长辈先吃;朋友送来的美食,先给老人留出一份等。这样,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这些关爱的行为也会深深地印刻在孩子的心灵中。
2.故事熏陶
古今中外,有许多感恩的故事。比如,《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陈毅探母》和《吃水不忘挖井人》等,经常讲给孩子听,唤醒孩子心灵深处孝顺的善根,让孩子在故事中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可以促使孩子孝顺习惯的形成。
3.角色互换
家长可以在家庭中开展角色互换的亲子游戏,让孩子学会设身处地当一天家长。比如,家长可以学做孩子,要求“父母”倒水、挠痒、脱鞋子,让孩子明白平时的娇惯行为是不正确的。通过让孩子当一天的家长活动,孩子今后发生类似行为时,就会先想一想:“我这样叫爸爸妈妈给我做这做那,他们是不是很辛苦?”
4.实践锻炼
家庭实践是培养孩子孝顺习惯最好的方法。爷爷奶奶买菜回来时,家长可以要求孩子搬张椅子请爷爷奶奶坐坐,让他们缓解疲劳;当爷爷奶奶在家里做好了饭菜,家长可以要求孩子主动去盛饭;当爷爷奶奶生病住院时,家长带着孩子到医院探望。这样在实践中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有助于孩子今后健康快乐地成长。
5.诡控制法
家长可以通过诡控制法帮助孩子养成孝顺亲人的好习惯。比如,父亲过生日,母亲可以带着孩子给父亲买生日蛋糕和鲜花,让孩子手捧着鲜花,拎着蛋糕送给父亲,然后一起为父亲过生日,送祝福语,送生日贺卡等,今后母亲逐渐放手,让孩子逐步学会给爸爸过生日、送生日礼物等。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充分体现了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与付出。为人父母者是如此,而作为父母的孩子,更要懂得去孝敬父母、回报父母、感恩父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这些充分说明了孝顺的重要。一颗孝顺的心,就是一颗和平的种子,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子。从小给孩子的心灵播下孝顺的种子,让孩子对一切美好的事物心存感激,那么孩子将会以坦**的心境和开阔的胸怀来应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坚定自信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