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从外表上看,礼貌是一种表现或交际形式,从本质上讲,礼貌反映着对他人的一种关爱之情,是孩子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一个有礼貌的孩子被众人接纳的程度就高。
小苗,女,7岁,小学一年级孩子。小苗人长得很漂亮,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柔顺地垂肩,水灵灵的大眼睛映着阳光,仿佛有阳光在里面跃动着,卷翘的睫毛俏皮地颤动,就像一只可爱的蝴蝶,水嫩的粉唇微微向上勾着,显得十分活泼可爱。小苗一周岁时,爸爸妈妈到南方去打工,小苗就由爷爷奶奶抚养,爷爷奶奶对小苗要求很严格,要求小苗待人接物要有礼貌,小苗在爷爷奶奶严格教育下懂得了不少这方面的知识。今年上半年,爷爷奶奶患病相继去世,爸爸妈妈把小苗接到了南方。开学后,小苗由于礼貌好,形象佳,活泼可爱,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被大家选为班委干部。上周日下午,小苗爸爸带小苗到餐厅用餐,服务员不小心踩到了小苗的脚,小苗疼得直咬牙,爸爸见小苗疼成这样,正想斥责服务员,谁知小苗却朝爸爸摇摇手,连说:“没关系,没关系。”用完餐父女两人乘公交车回家,到“人民商场”站时,上来了一位老大爷,老大爷看到公交车内没有座位,就站在车上,小苗看到这种情况后,忙从后面走到前面,拉着老大爷坐在她的位置上。看到女儿这么懂事,小苗爸爸心里感到非常高兴。
孩子的礼貌习惯与家长的自身素质、重视程度和教育方式等因素有关。礼貌习惯不仅能给孩子人生带来快乐,而且能够帮助孩子走向成功。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讲文明礼貌的习惯呢?
1.家长率先垂范
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家长良好的行为举止是对孩子最生动、最有效的教育。因此,家长要率先垂范,做好孩子礼仪的榜样,孩子在接待家里的客人时没有运用礼貌用语,家长不能当场指责孩子,应当在客人离去后,把孩子叫到身边,温和地对他说:“我发现你对叔叔讲话时,没有运用礼貌用语,这是不对的。当叔叔送礼物给你的时候,你应该说‘谢谢叔叔’,你说是不是?”这样,使用文明的语言,运用礼貌的方法提醒孩子,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2.净化语言环境
孩子不文明的语言一般都来源于周围的环境,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讲文明有礼貌的人,就必须净化孩子周围的语言环境。当家长发现孩子说脏话时,要找出孩子说脏话的“根源”,尽量让孩子远离那种不良的环境。比如,可以有意识地限制孩子与经常说脏话的同学来往;可以和教师取得联系,借助老师的力量促进其他孩子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也可以和孩子同学的父母取得联系,一起帮助孩子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
3.注重个人礼仪
家长要教育孩子注重个人礼仪,保持仪容仪表的整洁,把脸、脖子、手都洗得干干净净;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注意口腔卫生;经常洗澡,保证身体没有异味;衣着要干净、整洁、合体;身体直立、挺胸收腹、脚尖稍向外呈V字形;走路昂首挺胸,肩膀自然摆动,步速适中,防止八字脚、摇摇晃晃,或者扭捏碎步;与人交往面带自然微笑,不出现随便剔牙、掏耳、挖鼻、搔痒、抠脚等不良习惯动作;与人交谈做到态度诚恳亲切,语言文明,简洁得体,既不沉默寡言,也不啰嗦重复。
4.学习社交礼仪
每个家庭都会有客人来访。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以主人身份招待客人,注重礼貌待客。迎接客人进屋时,主动帮助客人放衣物,请客人在合适的位置落座;主动送上客人想喝的饮料;主动大方地与客人交谈,让客人感到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客人离开时应礼貌挽留,说“您再坐一会儿”“再喝杯茶吧”等;送客人一段距离后说“再见”“有空常来”;到亲戚朋友家做客的时候,要穿戴整洁,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谈吐文雅,不粗声粗气;不经主人允许,不随意动用主人家里的东西;告别时,要说感谢的话,如“今天饭菜真好吃”“玩得很愉快!”
5.发挥强化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孩子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来形成某种习惯。在礼仪教育过程中,家长要注意运用强化方法,通过角色扮演、价值澄清、情境讨论、直接干预等,来肯定孩子适宜的行为,否定不适宜的行为,帮助孩子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
有些家长认为,现代社会是个自由的社会,懂不懂文明礼仪没关系,只要学习好就行了;有些家长认为,小孩子天真无邪,长大了就会懂得文明礼仪的。其实,这都是误解。孩子的文明礼仪习惯需要从小培养,越是懂礼仪的孩子,越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欢迎,越能获得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温柔地说一句:“谢谢”,会使孩子的语言充满魅力,使对方倍感温暖;真诚地说一句:“对不起”,会使孩子缓和与对方的关系;恭敬地说一句:“请”,会使孩子的话语变得委婉而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