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是对自由和空间提出的相对的限制与约束,它是一种良好的规范和秩序,可以使孩子的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发挥更大的自由度,享受到更多的乐趣。
小鑫,男,8岁,小学一年级学生。小鑫自从进入一年级以后,规则意识更强了。本周日下午,小鑫爸爸带小鑫到商场去买鞋子,两人走到十字路口,红灯亮起,小鑫爸爸看到马路上没有人,准备带小鑫闯红灯,小鑫赶忙对爸爸说:“爸爸,老师说红灯亮了,不能过去呀!”“交警不在,我们过去吧。”小鑫爸爸随口说道。“交警不在,也不能闯红灯。”小鑫一边拉住爸爸的手一边一本正经地回答。前天放学时,小鑫妈妈去接小鑫,校门口摆满了零食摊点,小鑫妈妈担心孩子饿了,准备给小鑫买点零食吃,小鑫对妈妈说:“学校规定,不准买校门口流动摊贩的零食吃,因为这些零食很不卫生。”说完拉着妈妈的手,头也不回,一直往前走。看到孩子的规则意识这么强,小鑫妈妈心中感到非常高兴。
孩子不遵守规则可能与家庭成员之间教育不一致有关,也可能与家长对违规现象制约不够有关,还可能与孩子对规则不理解有关。家长把孩子间发生的各种规则问题作为教育孩子的手段,可以引导孩子以后用同样的方法解决类似的问题,形成规则意识,促进孩子社会化的进程。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习惯呢?
1.参与制定规则
只有家长制定的规则是强加的,属外力约束,而孩子自己制定的规则有内省成分,易于自律。孩子会在规则的制定过程中认真思考关于规则的内容,对于花费自己心血的规则也更容易遵守。制定好规则后,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认真遵守,而不是粗暴地命令孩子:“你听我的!我说了算!”等。
2.做有限的选择
有限选择的方法对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非常有效,比如,想让孩子不在房间里跑来跑去,家长就应该让孩子选择现在是看书还是画画,而不是对孩子说:“现在我们来做什么?”漫无边际的选择会把孩子推到无法控制的规则之外。把孩子必须要做到的事定为规则,在这个范围内给孩子几个可选择的方向,这样不论孩子选择什么,他的行为都在规则之中,从而自然而然地接受规则。
3.实施代币奖赏
当孩子做出符合规则的行为时,家长要及时强化,甚至可以采取代币法激励孩子的行为,即每个符合规则的行为都可以得到一个笑脸,积满一定数量的笑脸就可以换购喜欢的东西等。
4.采用自然惩罚
规则意识的形成有时还需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使孩子从他律走向自律。适当地让孩子接受一些自然后果惩罚,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方法要有一定的限度,还要与说理引导相结合,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加上示之以不同后果,就能使孩子慢慢感悟,变得懂事起来。
5.长年累月坚持
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在短期时间内能完成并见效的,它需要家长在日常工作中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做一个有心人,从少到多,从易到难,从浅入深,逐步建立和丰富规则,从被动到主动,从外在到内心,从短到长,日积月累执行规则,才能达到效果。
守规则是孩子生活的基本道德标准,遵守规则的生活会节约孩子的成长成本,使孩子成长为一个在心理、精神甚至体态上有尊严的人。当规则是规则的时候,孩子会使用规则保护他们成长的自由,这个自由包括成长的自由,发展潜力的自由,解决问题的自由,承担责任的自由,以及得到答案的自由,这才是规则最根本、最高的意义。孩子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在生活情境中帮助孩子逐渐形成明确、统一、灵活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意识,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才能相得益彰,才能在社会中获得幸福的生活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