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概述
学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教育教学活动得以存在的根本,离开了学生,就无所谓教育,也无所谓教学。有效的教育工作离不开对学生的认识和了解。本章主要介绍了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学生的时代特点及其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探讨了学生的年龄特征、个别差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教育。
学习目标
学完本章,你应该能够做到:
1.识记学生的本质属性,理解学生的权利与义务,领会学生的时代特征及其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2.了解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年龄特征,并能够针对不同年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3.理解学生在性别、智力、非智力等方面均存在个别差异,能够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学习本章之前,请思考以下问题:
1.我们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2.学生有哪些基本权利?
3.如何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读前反思
引导案例
如今的他——
1.一只“沉默的羔羊”
我紧紧盯着眼前这个低着头的男孩,心中的愤怒早已化作深深的无奈。他,14岁,永远低垂着头,更是不管我讲多少话,讲话时我是心平气和,还是暴跳如雷,他一概一言不发。
2.永远的“独行侠”
课堂上的他,虽不说话,但却永远低着头。下课时,他几乎不与其他同学往来,体育课、运动会等集体活动更是独来独往。
3.受到挑衅的“公鸡”
一直不做作业、上课不听讲的他终于惹怒了数学老师。数学老师把他从座位上拎起来,叫他注意课堂纪律。没想到,他面对高大、结实的数学老师竟冲口而出:“你没资格管我。”之后,便又沉默了,但他始终昂着头,像一只受到挑衅的“公鸡”。
4.向老师挥拳的学生
课堂上,他坐姿不端正,低着头,没有听讲。我提醒几次,可他不仅没改,反而收起书本,专注于自己的指甲。我再次提醒他,他依然我行我素。我的忍耐达到了极限,于是走到他身边,伸手准备纠正他的坐姿。可我的手还没碰到他,他就“腾”地站起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挥拳向我砸来。
曾经的他——
1.初一:发展正常
活泼向上,作业按时完成,上课积极发言,与绝大多数男孩一样,爱打游戏,也能疯能闹。
2.初二:从渐变到突变
作业渐渐不做了,但一经提醒,他还会隔三岔五地完成;犯了错受到老师批评时,有问必答,不说话时也会点头或摇头。但从初二下学期开始,他就完全变了。作业经常不做,几乎与所有任课老师都有冲突,而且稍有冲突,便恶语相向、拳脚相加,或像“木偶人”一样,没有任何语言和身体反应。
3.初三:封闭自我,交往障碍
放学回家后就躲在自己的房间玩游戏,饭由父母送到眼前;周末整日待在家中,即便出去玩耍,通常也只跟比自己小的孩子玩。此外,除了那两次与我和数学老师的冲突有语言和动作的反应外,其他时候,任何老师,包括校长、德育、心理老师教育他时,他都是低垂着头,紧握拳头,不给予任何回应。最终,他是以中考科科不及格、作文不做的结果离开学校的。
资料来源:刘科英.孩子,你为什么不说话.班主任,2013(4)
在现实的教学中,有多少孩子因为教育者的疏忽而关闭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又有多少孩子因为缺少了教育者的开导和启迪而失去了光明的前途。在许许多多看似平常的时机中,如果教育者能够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走进他们的心灵,那么多少颗在黑暗中迷失方向的心将从此点亮,他们的人生甚至因此而改写。
教育需要沟通。教育中的很多问题和痛苦,都是因为师生不“通”。而要打“通”师生心灵之间的道路,其前提就是正确认识和把握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