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概述
课程作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和活动的载体,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章对课程的基本概念、课程类型及理论流派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全面概述了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课程资源等课程规范,最后分析了我国新课程改革以及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
结构图
学习目标
学完本章,你应该能够做到:
1.熟悉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举例说明不同课程类型的利弊,了解不同课程理论流派的主张。
2.识记课程计划的概念、组成部分和编制的原则;明确课程标准的概念和构成,清楚如何正确理解和执行课程标准;理解教科书的概念及编排,知道教科书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学会正确使用教科书;了解课程资源的类型,课程资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开发的途径。
3.明确我国课程改革的历程,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动因、理想目标以及新课程改革的理性遵循,了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读前反思
学习本章之前,请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课程?
2.以前说教学大纲,为什么现在讲课程标准?
3.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应如何进行课程改革?
引导案例
新修订的地理课程标准有哪些变化?对一线教师的教学又将会提出哪些新要求?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陈澄教授。
记者:10年实验给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什么?您如何评价实验稿课标对地理教育带来的影响?
陈澄:10年来,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得到了广大地理教师的认同,新课程也给学校地理教学带来了新气象。
首先,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地理课堂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状态正在发生变化,活动式教学正愈来愈多地为大家所采用。
其次,课程标准确定了区域地理的“1-4-5-5”设计思路,即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4个地区(例如南亚地区)和5个国家”,从我国“范围内选择至少5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组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这种课程设计思路得到了广大地理教师的认同。
最后,新课程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围绕课程改革,通过培训,地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此外,地理学习评价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评价机制正在形成,初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改进。
资料来源:张滢.把握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访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陈澄.中国教育报,2012-03-29
课程是学校中最活跃的内容,对人的影响系统而深远。教师教育学生,如同在一个知识的森林中行走,需要有一个整体的地图。不仅要充分了解所教的学生,还要对所教的课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本章就将给我们这样的帮助,让我们充分理解课程的重要内容,把握课程的基本要义,把握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为教师进一步理解教学理论和实践教育教学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