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全面发展教育(1 / 1)

教育学概论 柳海民 3102 字 14天前

一、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一)德育

德育即道德教育的简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一般指道德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个体的品德心理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受教育者道德素质,使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丰富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热切的道德信念和较高的道德实践能力,不断提升他们道德境界的教育活动。我们通常所说的德育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简称。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其目的在于通过中小学阶段的德育,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具有诚实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等品质和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及自我教育能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在我国,切实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充分认识德育在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对培养合格的人才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24个字提出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这个表述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表述给我们认清新时期德育内容指明了方向。

(二)智育

所谓智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智育随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据《周礼·地官》记载,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已有“六艺”之教;其后,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到宋代程朱理学兴起,都是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育内容。这种智育总是和封建伦理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在西方,古希腊雅典的教育中,以语法、修辞、逻辑(或辩证法)以及算术、天文、几何、音乐等作为奴隶主学校的智育内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学校智育进入一个新时期,增加了许多新学科。17世纪以后,英国思想家培根、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传授百科全书式的科学知识的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知识教授给一切人。19世纪末期,资本主义经济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开始实施普及初等教育,自然科学在中小学教育中逐渐取得重要地位。近现代,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在智育理论问题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社会主义学校智育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化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大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并培养科学态度,为学生奠定比较完全的知识基础;积极发展学生的智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育勇于探索的精神,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三)体育

体育是身体素质教育的简称,是指授予学生体育卫生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增强体质,发展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的教育。[27]

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中国,商代的“序”是奴隶主子弟学习射箭的专门场所,周代“六艺”中的“射、御”即属于体育范畴。古代西方如斯巴达的学校教育中,把体育列为主要内容,儿童7岁以后,被送入国家教育机构,过半军营式的生活,接受严格的体育锻炼。在雅典更加注重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7岁后男孩要上体操学校学习。进入20世纪,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制定了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开展对青少年和儿童的体质研究。中国于1904年在《奏定学堂章程》中始将“体操”列为正式课程。新中国成立后,体育被列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美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指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能力的教育。美育并不单单指艺术教育,它泛指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而进行的审美教育活动,旨在树立人们正确的审美观念,养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高尚的审美理想,从而陶冶情操,提高人们感受美、欣赏美、辨别美、创造美的能力。

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审美教育能牵动理智感,激起对智力的追求,培养和训练想象力、创造力,增强记忆力,同时正确的审美教育必须取得智力教育的支持,以理性为助力,否则会把审美教育引向诱发感性欲念的邪路。审美情感中包含道德情感的因素,反过来说,道德情感中也包含审美情感的因素,二者靠情感联系起来。伦理情感的丰富对审美教育形成支持,审美情感也对道德教育形成支持。美育中同时包含道德评价。道德评价中的情绪色彩是道德情感的外露,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因此对道德行为的审美判断具有道德评价的功能。

(五)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指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1981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几点说明》中指出:“中学阶段开设劳动技术课,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手脑并用,全面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是把劳动教育与工农业生产、社会服务性劳动的技术教育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也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准备一定的条件。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内容是:(1)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使他们懂得劳动的伟大意义。了解人类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历史;懂得辛勤的劳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保证;劳动是公民的神圣义务和权利;懂得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是数千年来剥削阶级思想残余;懂得把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意义。(2)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养成劳动的习惯,形成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的品质。抵制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劳而获、奢侈浪费等恶习的影响。(3)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劳动,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将来担负起艰巨的建设任务。并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升学、就业和分配。劳动教育,还要通过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等来实施。学生在校期间,要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适当参加劳动。

二、“五育”之间的关系

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促进的。所谓“相互独立”,是指各育都具有独特的内涵、意义和任务,彼此之间是不能替代的。所谓“相互促进”,是指各育之间连接紧密,共同构成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忽视其中任何一者,都会导致全面发展教育的失衡,造成人们的片面发展。体育是各育实施的物质前提,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智育是各育实施的认识基础,是智力支持;德育则是各育实施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源泉;美育协调各育的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是各育的实践基础。各育不能偏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对于“五育”之间的关系,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以虚构的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提出了在不同年龄阶段对孩子先后进行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和爱情教育的教育原则、方法。他的这种教育思想有其可取之处,也存在缺陷。虽然学生在每个阶段对“五育”需求各有偏重,但是任何一者的开展,都可能需要其他各育作为保障,也可能辅导承担或完成了其他各育的某些任务。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在任一阶段顾此失彼都是不可取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单独的‘智育’,也没有单独的‘德育’,也没有单独的‘劳动教育’。”“五育”是一个紧密联系的辩证统一体,共同服务于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目标。

信息窗

松江区九江中学“五育”石雕上面的文字解释

德——“五育”之首,做人之本。品德即道德品质,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人社会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性或倾向,是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也是构成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智——“五育”之基,能力为根。智慧是对一个人各种能力的综合评价,是人的知识完美的表现形式。智慧从广义上来讲,还指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智慧无法伪装,一个人的智慧必须通过实践和能力表现出来。

体——“五育”之辅,强身健体。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以及健康体魄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美——“五育”之光,美在生活。审美情趣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主要特点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撞开学生的心扉。只有让青少年产生强烈的审美情趣,才能激发他们对审美客体的喜悦感、自由感、质疑感和惊异感,才能提高青少年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

劳——“五育”之本,技能是真。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使人类得以繁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劳动培养人的坚韧与毅力,劳动使人懂得生活,珍惜生活,热爱生活。

学者们普遍认为,“五育”各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对人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由于社会在不同时期对各育需求的不平等与不平衡,从而导致了人的发展的片面性。现今,为了追求高入学率,一些学校教育基本上异化为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忽视了其他四育。具体表现为:(1)给少数学生吃“偏饭”,忽视了大多数学生;(2)片面追求高分,客观忽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3)以考试为目的,忽视了日常生活的鲜活性。应试教育过于偏重智育,歪曲了教育的本质,忽视了教育对人的全面要求,导致学生片面甚至畸形发展。这样的教育根本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目的连接着宏观教育体制,也连接着微观教育过程。教育体制改革要以教育目的的实现为旨归,教育过程操作也要以教育目的的实现为终极关涉。在日益复杂的局势下,更要维护教育目的的指导意义。深入理解并践行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本章小结

总结

关键术语

教育目的

education goal

培养目标

train objective

全面发展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章节链接

应用

体验练习

1.设想作为校长,如何制定学校的培养目标?怎样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2.设想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官员,如何协调所辖学校“五育”关系?

3.设想作为教育研究者,如何辨别“中国教育目的”和“外国教育目的”之间的异同?

拓展

补充读物

1 [英]怀特海.庄莲平,王立中,译.教育的目的.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本书的主要侧重点在于智力的教育,因此在所有的章节中,都始终贯穿着这样一个主题,并从多个视角进行说明——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本书反对灌输生硬的知识,反对没有火花的使人呆滞的思想。除了第四章外,都是作者在一些教育和科学团体的演讲,它们都是有实践证明的经验之谈,或是教育实践后的反思,还有一些是对相关主题的批判。

2 扈中平.教育目的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本书是关于教育目的理论和实践的学术专著。作者从思考教育目的的逻辑起点入手,对教育目的的一系列重大基本理论问题做了较为深入和富有创意的探讨,提出了若干新的概念和命题。

3 袁振国.教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本书认为,最合适的教育原理的案例编写方式莫过于教育思想的案例,莫过于系统地阐发人们认识教育、批判教育、期望期之观念演化的案例。全书分为七章:第一章,教育是什么;第二章,教育为什么;第三章,谁受教育;第四章,谁教育;第五章,教什么;第六章,怎么教;第七章,教育的有效组织形式是什么。其中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对于认识教育目的尤有裨益。

在线学习资源

1.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www.edu.cn/

2.中国教育在线.http://www.eol.cn/

[1] 王北生.当代教育基本理论论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61

[2]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第2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58

[3]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第2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59

[4] 熊明安,曾成平,等.教育学名词浅释.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260

[5] 柳海民.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0

[6]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61

[7] 柳海民.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1

[8] 王北生.当代教育基本理论论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80

[9]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492

[10] 吴俊升.教育哲学大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203

[11] 罗炳之.外国教育史(下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295

[12]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02

[13] [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360

[14] 魏金声.现代西方人学思潮的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247

[15]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41

[16] 叶澜.中国教师新百科·中学教育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288

[17]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41

[18]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于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4

[19] 袁振国.教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18

[20] 柳海民,孙阳春.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性诉求.教育学报,2005(3)

[2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

[22]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58

[23] 李秉德.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58

[24] 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修改稿).中国教育报,1991-11-07

[25] 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修改稿).中国教育报,1991-11-07

[26] 根据《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王道俊、王汉澜主编的《教育学》概括而成。

[27] 柳海民.教育原理(第二版).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