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理解培养目标的概念和培养目标确立的考量因素;明确中小学校各自的培养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指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或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并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22]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总体要求,而培养目标则针对特定的对象。如果把教育目的等同于培养目标,则势必会造成在各级各类学校具体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倾向或无所适从的局面。教育目的具有总体性,而培养目标则有具体性,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一、培养目标的概念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它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具体体现,同时是学校课程和教学目标的直接依据。确立具体、科学、合理的学校培养目标,用来指导学校的整个教育过程,这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确立培养目标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而不是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一种简单推衍。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是为学生甚至整个社会服务的,因此根据学校的历史传统、所处地区的状况以及对应的受教育者的不同需求,学校设置的培养目标也不同。各个学校具有了独具特色的培养目标,就可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培养目标的确立依据
由于教育目标的设定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因此设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并非易事。这些因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
培养目标在宏观上体现为教育目的对人才质量的共同要求,微观上体现为各类别各专业的不同培养任务以及社会用人市场的专业需要。培养目标是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或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如高等学校和中小学校的培养目标,高等学校中理、工、农、医、师各类别的培养目标,某一类别院校中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等。教育的类别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培养目标均会不同。学校制定培养目标受到学生需求的直接影响,而学生又处于社会的大环境中,因此,学校制定培养目标将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因素的间接影响。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文化特点、科技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学校制定培养目标的因素。
(二)国家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教育活动提出的整体教育目标,它包括的范围较广。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确立培养目标的依据,“在国家教育总目的的指导下,确立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这是实现教育目的具体化的第一步”[23]。学校培养目标在本质内容上必须服从于国家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的一种要求,它是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以说明教育应满足社会、国家的哪些要求和应培养学生的哪些素质;而学校培养目标是面对某一部分的受教育者,所以学校培养目标在文字表达上则比较详细,它所要说明的是某类学校或某个学校从本身特点出发,满足学生的具体的某些部分的需求。
(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的目的最终也是体现在对人的要求上。因此,谈论培养目标的确立就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否则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或者会沦为制约学生发展的枷锁。
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社会需求,才能对各级各类培养目标进行合理有序的制定。这样的培养目标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也会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四)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资源的多寡对学校培养目标有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学校的历史与传统、校长的素质与教育理念、学校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学校所处社区的具体情况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学校培养目标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案例
郑州九中的学校精神和校训解读
一、学校精神:精一执中
我校确立“精一执中”的精神,就是总体办学理念的核心。“精一”,强调的是聚人之精神于一。唯精,才能诚。“至诚无息”,去掉一切杂念,达到至诚无息的状态,方能认识天地万物,才能无私无畏,探索真理,继而发现真理。如何做到“精一”呢?其努力有三,即天人合一,人我合一,知行合一也。
二、校训:修己达人,九德惠风
“精一执中”始于“修己”,任何德行的养成,学问的获得,真理的探索,事业的成功,都源于“修己”;始于“修己”而旨在“达人”。所谓“达人”,通常是指在某一领域非常专业,出类拔萃的人物,或指在某方面很精通的人,即某方面的高手。现在,这个称呼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网友接受和喜爱,成为流行用语。在这里,“达人”是“使人达”的意思,就是使人成为道德高尚、品行端正、学识高远学业有成的人。“九德惠风”是对德的最高境界的表述,“九德”是对“修己”的具体要求,就是拥有各种美德,这就是对九中的要求。立足于修己的整个九中,其对社会的影响,通过每个老师施教于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发展又拓展到每个家庭,而后又辐射到整个社会,便成了和畅之惠风。这就是学校反哺社会之意蕴。
“精一执中”,落到实处,在于一个“中”;“修己达人,九德惠风”之始在“己”,而己所修之德,在“九”,于是,在学校精神与校训间又含有“九中”之义。
三、我国中小学的培养目标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了我国中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具体内容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我国中小学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并结合各阶段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了具体的培养目标,内容如下。
(一)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24]
(1)德育方面: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相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具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勤俭、不怕困难等良好品德,以及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2)智育方面:使学生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一些自然、社会和生活常识,培养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以及有广泛的兴趣相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体育方面: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4)美育方面: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5)劳动技术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会使用几种简单的劳动工具,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在这个阶段为学生今后全面和谐充分发展打下“初步”基础,是小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特征。
(二)初中教育的培养目标[25]
(1)德育方面: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集体主义观点,具有良好的品德,以及一定的分辨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养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2)智育方面: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3)体育方面: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4)美育方面: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初步形成健康的志趣和爱好。
(5)劳动技术教育方面:掌握一定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择业的一般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初中教育是小学教育的继续,又是为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成人高中打基础的教育。初中教育阶段的学生处于学龄中期(少年期)。学龄中期是从儿童到少年又由少年走向青年的过渡时期,是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时期,因而也是为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素质打基础最关键的时期。初中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在小学阶段学生“初步”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为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初中教育最重要,但目前又是最薄弱的一环。因此,教育界和全社会都十分关注初中培养目标的全面实现。
(三)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26]
高中教育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并且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其主要目标如下。
(1)德育方面: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热爱中国共产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具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使学生具有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养成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2)智育方面:使学生在初中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要打好语文、数学、外语的基础,要发展学生的志趣、特长,培养学生具有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热忱以及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3)体育方面: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从事生活、生产所需的身体活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美育方面: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他们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5)劳动技术教育方面;使学生具有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学习生产技术的兴趣,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使用一般的生产工具,掌握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和技能。
高中教育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早期,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将达到基本成熟。他们在已有的文化科学知识、生活经验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这个阶段也是学生立志择业、为走向生活、走向独立做准备的时期。因此,培养目标要体现出上述各项特点。
培养目标具有导向性、规范性和一定的“可操作”性。上述所列中小学各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中小学教育在不同阶段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的不同的基本要求。创建科学、合理、规范的培养目标一定要关注学生,不仅要考虑适应学生的当前情况,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立、自我反省、批判的精神,为学生将来的自我发展打好基础。
学习目标
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的内涵以及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