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 / 1)

教育学概论 柳海民 2413 字 9天前

学习目标

理解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在遗传下来的生理解剖特点中,生理特点指功能特点,如出生后感觉的灵敏度、知觉的广度、注意的持久性、记忆的强度、思维的灵活性等。解剖特点是指结构特点。

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没有这个前提,人就无法得到发展。一个先天失明的人就不能发展视觉,成为画家;一个生来就聋哑的人,也就不能发展听觉,成为音乐家。

人的遗传素质优于动物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潜藏着发展的巨大可能性。恩格斯曾经指出,即使最低级的野蛮人的手,也能做几百种任何猿手所模仿不了的动作。尤其是人的神经系统和大脑的构造与机能,对于人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因为人的大脑是人所特有的一块非常复杂的物质,它的外形有点像两个合在一起的拳头,大脑的最外边有一层大脑皮质,在大脑皮质上有一百几十亿个神经细胞(即神经元),神经元一般分为细胞体(或称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神经元通过树突接受外来刺激(信息),经细胞整合后再通过轴突将信息传递出去。一般的学习就是神经元凭借这种对刺激的反应功能和传导功能而建立的千百万个暂时的神经联系。因此就脑的生理机能而言,人脑组织的复杂性提供了人接受教育和发展各种才能的可能性,即区别于动物的巨大的发展可能性。但是,这种发展的可能性还是无定向的。具体的发展过程和方向还有赖于出生后的发展与教育。

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所谓生理成熟指的是个体受遗传素质制约的生理机能和构造的变化在一般的年龄阶段所达到的一般程度。换言之,按照正常的发展,个体到了某一年龄阶段就应出现该年龄阶段应出现的年龄特征,如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都各自具有不同的生理发展程度。这个生理发展程度决定了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人的身心发展是个渐进的成熟过程,是个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是从缓慢的量变飞跃到质变的过程。由于新质的出现,人的发展就从前一个阶段达到另一个新的阶段,并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这种阶段性的形成是与人的年龄相关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素质生理成熟水平的制约。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有共同的表现,彼此之间又可能有一定的区别。这些区别即因个人之间生理成熟程度不同而导致的超前发展或延后表现。许多超常儿童表现出一般儿童所不具有的早熟或少年早慧,而另一些儿童又可能有许多行为表现得与其年龄不十分相称,这些都是生理成熟的不同程度的具体表现。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世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事物。人的遗传素质也是有个别差异的。即使是同卵双生子,在机体的构造和机能上也都有不尽相同的特点,如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等的构造和机能都会具有不同的素质差异。巴甫洛夫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揭示了人的神经过程的强度、灵活性和平衡性等的差别。有的实验证明,在思维活动方面,神经过程灵活性高的人比神经过程不灵活的人,在解决问题上可以快2~3倍;在知觉广度方面,神经过程强而灵活的人比较大,反之,神经过程弱而不灵活的人则比较小;在注意分配方面,神经过程平稳的人较快,兴奋占优势的人有困难,抑制占优势的人较差。在每个人的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如智力水平、才能、特长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着遗传素质的影响。由于遗传素质的差异,有的人易于发展成一个善于思辨的科学家,有的人易于发展成一个有才能的音乐家,有的人易于发展成一个优秀的体育运动员。由于遗传素质的差异,不同的民族、种族、性别之间产生的差别通常不是靠简单的后天努力可以弥补的,这要通过遗传的缓慢进化才能实现。

遗传素质对人发展影响的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人的遗传素质大部分处于常态。对遗传素质处于常态的人来说,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具有决定性作用。然而,对处在常态两端的各占3%~5%的个体来说便常常具有决定性作用。先天的生理缺陷或弱智决定了一个儿童终生处于低能状态,而对超常儿童来说,则因他具备了一般人不具备的极优越的天资,而使其处于发展的先天优势地位,当然,这一优势要受到相应条件的限制。

遗传素质对人的影响在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不同。苏联心理学家鲁利亚经研究指出,至学龄中期,遗传已对人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方式几乎没有影响。原因有二:一是发展作为从潜在到现实的过程随时间推进,潜在已成现实或潜在错过了变为现实的过程,潜在因素的作用就变弱了;二是随着个体的发展,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逐渐增多与增强,人的心理发展也趋向高级复杂,故遗传的作用就相对减弱了。

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和教育规定了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但是,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的可能性能否成为现实性,关键还在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从遗传素质到智慧才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印度的“狼孩”事例证明,人虽有优于动物的遗传素质,有发展的极大可能性,但若离开了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人依然会同动物一样,没有语言、思维,只能消极地适应环境。由此可见,必要的遗传素质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一个人的发展。素质上的差异也不能决定一个人后天成就的大小。一个素质较差的儿童,未必终生无所作为。在现实条件下,不同的教育条件、教育程度或教育专业方向,在很大程度上作为一种实际的驱动机制产生着各种不相同的现实的人——文盲、工程师、艺术家,并直接导致了他们身心发展在水平、性质、领域等方面的种种差别。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人总是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环境,一般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形成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这些外在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指环绕着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界,主要有大气、土壤、水、岩石、植物、动物、太阳等。社会环境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民族文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区机构、家庭亲友、科学教育、公共场所、社会风气、流行思潮和各类社会教育等。它是人类世代创造的产物,也是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基础。人从出生起就面对现实社会而不能选择,只有认识、适应这个现实的社会环境,人才能生存并获得自身的发展。

名家语录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荀子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和范围。一定发展水平的生产力创造和决定一定水平的物质生活条件。人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生活着、发展着,人的发展程度和范围直接为这种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不能提供任何剩余产品,这决定了人的发展是十分低下的。现代生产力能够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人们的发展就有了更大的自由,就可以达到空前的高度。

社会关系影响着人的发展的方向和性质。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亲戚朋友关系、同事关系等,最主要的是人们之间的经济、政治关系(在阶级社会里表现为一定的阶级关系)。这些客观存在的性质不同,给人的身心造成的影响也就不同。

社会的精神文化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发展内容。不同的社会精神文化可能对人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人生观、世界观和理想信念等造成不同的影响。通过交往与活动,人们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由于这些影响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性质,因此,它具有一定的深刻性,有的甚至终生难忘。

既然社会环境是多种因素的复合体,其中就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青少年学生由于缺乏明确的信念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加之好奇心、模仿性、求知欲强,因而很容易接受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昔孟母,择邻处”等教育格言,都是长期教育实践的总结。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潜移默化的,同时又是无目的、无系统、偶然零碎的,因而有时是相互矛盾、相互抵消的。但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在于人有主观能动性,人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人在接受环境影响的同时,又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创造能力,积极地改造环境,利用环境。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从广义上说,教育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但它是社会环境中的特殊部分。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与遗传因素和自发的环境影响相比,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名家语录

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

——康德

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这一点早已为历史上的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所认同。我国古代的孔子提出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就充分肯定了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荀子在《劝学》篇中也指出:“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5]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则说:“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6]马克思主义也同样非常重视教育对人发展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中提到教育对人的劳动能力形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他们指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7]恩格斯更把教育看作是个人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他说:“教育可使年轻人很快就能够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它可使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就会使他们摆脱现代这种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综上所述,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有效手段,是不可替代的。

教育是以人的遗传素质为前提的,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教育又要根据人的遗传素质的特点和规律去对人施加影响,去发展人的素质。教育要受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然而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靠教育来培养和调动。社会关系决定教育,可是社会关系对人的影响又要通过教育来发挥。实践活动是培养人的重要途径,教育要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可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充分发挥个体遗传上的优势,限制和排除一切不良环境因素的干扰,利用和发展一切积极因素的作用,以确保个体发展的方向。根据儿童的遗传素质,有意识地发挥他的长处,弥补他的短处,使先天的遗传素质向有利于儿童成长的方向发展。

名家语录

我敢说我的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或无,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洛克

但是教育的主导作用并不是万能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凌驾于社会之上去发挥它的主导作用,又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任意决定人的发展。因此,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所说的“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显然是不对的。

总之,人的发展一直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些因素是极其复杂的。历史上一些人把人的发展看作是由单一的遗传因素或单一的环境因素等决定的观点,显然都是片面的、错误的。因为,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都是只强调了一个因素,排斥和否定了其他的因素。人的发展是由众多因素共同决定的,这些因素有的是先天的遗传素质,有的是后天的环境,有的是人的主观能动因素,有的则是实践活动和教育因素。事实证明,这些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统一起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它们既不可混同,也不可相互替代。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环境是人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实践活动是人发展的基本途径,教育则是人发展的有效手段。这些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使人顺利发展。在众多因素中,教育起着主导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