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掌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因,并领会其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
教育对人的发展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其原因就在于在影响人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一、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学校教育之所以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由教育的特点决定的。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动,它是遵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按既定目的对人施加影响的过程。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它能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也都在影响人的发展,但是,它们的直接目的是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它们都不是以影响人的发展为主要目的。只有教育是以专门影响人的发展为主要目的。同时,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活动对人的影响是复杂的,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各种因素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影响人,而教育则是按照一定目的在培养人,所以,教育总要对社会环境和实践活动的影响起着筛选、过滤和调控作用,以保证教育的目的和方向。所以,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择影响条件,排除和控制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达到影响性质和方向的一致性,以保证教育目的的顺利实现。
2.学校教育具有高度计划性
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有计划的、全面系统的。教育总是根据一定的要求有计划地选择教育内容,有效地组织教育活动。学校教育还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是在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的制约下进行的。它保证了教学的良好秩序,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纳入可控的程序之内,保证教学得以顺利、有节奏地进行。同时,学校教育又具有系统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既考虑了社会政治经济对人才规格的需要,又考虑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接受能力,这样就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与高效率。同时,教育对人的影响又是全面的,既影响受教育者的身体,也影响受教育者的精神;既增进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也影响其思想品德。教育对人的影响也是系统地按照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的,这就避免了环境和社会实践活动对人的影响的自发性、片段性和偶然性等缺陷,使教育对人的影响更加有效。
3.学校教育具有严密的组织性
任何教育都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边活动过程,学校教育还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关——学校进行的。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它有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又有经过专门培养训练的教师,他们既掌握丰富精深的科学文化知识,又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他们既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又有高尚的师德。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把受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要求组织在专门的教育过程中进行教育,比在环境和实践活动中自发地获得知识经验,往往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因而,它对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比其他任何社会生活条件都大得多、有效得多。
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
教育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是需要条件的。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现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的。与动物相比,人在本能方面是贫乏的,自然并没有规定人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而动物的各种器官大都适应了特殊的外部环境和各物种生存的需要,就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着出自本能的先验行为图式,规定了动物在各种环境中的“特定化”的行为方式。正是这种“未特定化”,为人通过教育而获得发展提供了无限多样的可能性。人的“未特定化”,使他能适应环境,使他不受特定的生活环境的限制,使他为了生存也无须改变自己的生物本性、生物结构,而只需变化自己的外在生活方式、生存环境。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而可塑性又是人的可教育的前提。
教育的发展或发展教育必须适应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的需要,考虑生产力发展和政治经济对教育的要求。同理,进入教育的微观领域,教育要发挥它的育人作用,也必须考虑与之有关的若干因素和条件。
1.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人与动物不同,人是一个能动的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作用的大小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着直接的关系。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和动力,是一种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渴望。当受教育者具备了积极的求教动机时,环境和教育的外因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越高,教育的作用就越大。教育中的“教学相长”只有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积极性发生共鸣时才会产生。
2.教育的自身状况
教育主导作用发挥的程度和能力的大小,与教育自身的条件也有很大的关系。这些条件包括教育的物质条件、教师的素质、管理水平以及相关的精神条件等。
3.家庭环境的效应
包括适当的家庭经济条件、父母的文化水平以及良好的家庭氛围。人一出生接触的第一个环境是家庭,第一位老师是父母。孩子都是在双亲直接影响下长大的,都是首先通过家庭和父母来认识世界,了解人与人的关系。家长的言行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具有奠基作用。
4.社会发展状况
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进步程度、整体的社会环境、民族心态、文化传统、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等。人类社会亦需要教育,以维系它的延续与发展。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人类拥有文化,文化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是人类心身能力的延伸。然而,使得文化的保存、延续、发展和丰富成为可能的正是教育。
总之,教育的主导作用不是无条件产生的,它要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教育如能得到社会各方面条件的积极配合,就能充分发挥出促进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
本章小结
总结
关键术语
人的身心发展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遗传
inheritance
环境
environment
教育的主导作用
the leading role of education
章节链接
应用
体验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均衡性 D.差异性
2.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是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互补性 D.差异性
3.“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
A.差异性 B.不均衡性 C.阶段性 D.顺序性
4.能够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前提的因素是 ( )。
A.成熟 B.遗传素质 C.环境 D.教育
5.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 )。
A.遗传素质 B.环境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教育
二、简答题
1.概述人的本质。
2.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什么作用?
三、论述题
1.试述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2.试述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实现条件。
拓展
补充读物
1 [俄]乌申斯基.张佩珍,译.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人类学初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乌申斯基认为,要正确进行教育,就必须正确了解教育对象,要研究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研究社会对人的影响。本书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做了唯物主义的阐释。作者依据当时的科学成就深入细致地分析了教学─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特别是对耐心、惊奇和疑惑等心灵——内心感知,对性格的培养以及劳动作用等问题提出了精辟的见解,揭示了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性,为教学─教育工作提供了心理学和生理学根据。
2 [英]蔡尔兹.王荣亭,译.做适合人的教育(斯坦纳教育理论和实践).广州:新世界出版社,2012
本书是英国著名的斯坦纳理论阐释者吉尔伯特·蔡尔兹的力作。本书首先介绍了斯坦纳教育哲学观点,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华德福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原因。本书认为教育的目标和方法应当牢固地、完全地建立在对人真正了解的基础上,而不是靠空谈理论、杜撰目标和需求的分类学,以及其他类似的智力练习来达到。这是斯坦纳教育理论的原点。
在线学习资源
1.教育在线.http://www.eduol.cn/
2.中国教育人博客.http://www.blog.edu.cn/
[1] [美]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北京: 华夏出版社,1987:444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25
[3] [苏]安德列耶娃.社会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74
[4] [美]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23
[5] [捷]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36
[6]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