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1 / 1)

教育学概论 柳海民 1854 字 9天前

学习目标

了解人的特性与本质。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要有效地培养人,就必须研究人,了解人的特性、本质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教育中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必须给人以应有的重视。要更好地教育人、培养人必须首先全面了解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学关注人的本质问题更具有特殊的价值。

一、人的特性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人的特性就是人所共有的、区别于动物的特殊属性。这些特殊的属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属性

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人作为动物中的一类,其属性中无法抽掉其作为动物一面的自然属性,这种自然属性成为人性发展的自然基础和最一般的部分。那么,人有哪些自然属性呢?

人类最基本的属性就是以本能的需要为基础的食欲、性欲和自我保存这三种基本机能。正如古人所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自我保存的本能也具有同样普遍的意义,否则就无法维持生命体的存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在每一生命中都存在着肯定自身、坚持自身、延续并增强自身的欲望。”[1]食欲、性欲和自我保存这三种自然属性,从其起源的基础看,它们是与动物性相互沟通的;但是,从其发展和表现看,又与动物不同。不能将人的自然本性简单归结为一般动物性,因为在人的自然属性中融合着社会和文化的因素,在其非理性的本能中融合着人所独有理性的能力。人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由于人有与动物不同的生物组织和肉体结构,还有因其组织、结构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功能。在组织、结构上,人在动物学分类中属单独一科——人科。他的直立姿态、双足运动都是灵长类所不能比的。双手的解放,使人有了与动物觅食不同的满足食欲的方式——生产劳动。而“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2]。

(二)社会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即人在社会性上与动物相区别的独特性。人的社会性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社会性的最基本的含义是人类共生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

社会性规定了脱离社会的单个人是无法生存的。社会对于个体来说是一个首要的前提,它并不以个体的意志为转移。历史证明,人类文明史中没有任何一种生活不是以社会的生活为基础的。人一出生来到人间,便处在特定的人群、团体和社会中,并与社会建立起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脱离了社会,脱离了社会化的存在,他就无法成为一个人。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人对社会的依赖程度也就越来越高。

2.人际关系中的社会交往性

交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的人际关系中发生的各种往来、接触和联系。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指出:“在人类社会中,交往是团结个体的方式,同时也是发展这些个体本身的方式。”[3]人类通过交往,实现各种信息的传递,使彼此了解诸如观念、见解、理想、方法、习惯、行为、作风等。交往也是社会个体意识和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是人的本性、才能、价值展现的重要途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促进。可见,交往是人的社会属性之一,是人求得自身发展与完善的必要过程。有交往才有认识、了解、比较、评价和人自身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3.人伦关系中的道德性

道德性是人在与他人、社会发生联系并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依某种行为规范而行事的倾向,标准有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等。人的道德性使人的社会性不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与动物截然地区别开来了。因为在动物王国里无伦理道德可言。而人则不同,人能够在善恶美丑之间做出选择,从而使自己的行为具有道德的性质。

(三)精神属性

人有着动物肉体所不具有的意识、思维、想象、目的性等精神属性。人因为有精神的创造,才有了人类社会的进化、发展和今天这般异彩纷呈的高度文明。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精神生命是人的本质的一部分,从而,它是确定人的本性的特征,没有这一部分,人的本性就不完满。”[4]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的精神活动有哪些特征呢?首先,人的精神活动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的精神活动的能动性表现为人对外部世界反映的目的性、主动性和选择性。人从来不是消极地适应客观现实。人总是在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下,通过积极地改造客观环境,从而使客观世界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人的精神活动的创造性则表现为人具有创造和超越现实的能力。人可以通过智慧的努力,变换现实存在,创造现实中不曾直接存在的东西,如人类借以生产的各种工具,借以思维的各种文字、思想,借以生活的各种物品等。正如美国哲学家拉兹洛所说:“智力可以驰骋于广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既可以思考过去的事情,又可以思考将来的事情,还可以思考遥远的地方发生的事情。”

人类精神活动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自我意识。人不仅能够认识外部客体,而且能够认识自我本身,认识自己的生理、心理世界,把自己从周围世界中区别出来,看清自己和他人、和世界的关系。由此出发,人类就开始了从自在向自为、从生物本能向自由自觉发展的历程,从而也开辟了人类自我控制、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可能。

价值定向性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又一个重要特征。人类的活动,无论是认识还是实践,都是追求价值、实现价值的过程。不能取得或实现价值,人类就不会给自己提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任务。追求价值作为人类活动的一般目的,直接决定着主体活动的指向性,影响着主体对客体的选择。人的全部**、意向和活动过程,无不服从经过选择了的价值目标。

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构成了人性的完整结构。它们在总体上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名家语录

如果教育学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乌申斯基

二、人的本质

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有一句很经典的话:“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谓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一是说人的主体活动总是受制于社会关系,即社会发展有继承性。在历史上谁也不能脱离历史的继承完全从零开始。从这一点上,不论是人的身体的发展还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形成,每个人在进入生活时,都必然遇到既成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人们总是把前人的积累作为自己活动的基础。所以,人是在特定的社会中发展自己的。其二是说人的主体活动本质上是社会的。人是在社会关系中生活,因而既成的社会关系便决定了人的本质,社会关系是人的主体活动存在和进行的形式。其三是说人的现实本质取决于人的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这样,世界上就不存在脱离社会关系的自然人。社会关系自始至终都塑造着人,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其四是说由于社会的发展总是通过各种具体的形式来实现的,人的本质也必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形式,是具体的。在阶级社会中,人在本质上都带有阶级性。

社会关系对人的本质的层层制约反映了人的本质的受动性。然而,人的本质除具有受动性以外,也具有能动性;除具有抽象性以外,也具有具体性。对于人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加以认识。

1.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与动物相比,动物只有自然性,没有社会性。而人不同,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高度统一体。人的自然性其实与动物的自然性有着很大的不同。同属类似的生理结构,动物仅限于维持自身生存的物质基础,而人的生理结构则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人借助这个有限的生物组织可以创造出比自身大十倍、百倍的能量。人的社会性不仅为人所独有,而且可以调节人的自然性,如人与动物共有食欲、性欲和自我保存(吃、喝、拉、撒、睡、防卫等)的机能,在动物那里依靠本能完成,而在人这里则依靠人的理智完成。由于人具有高级理性思维,因而人可以在理智的调节之下去完成各种生理行为。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

2.人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

人的能动性是指人是一个“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具有自觉的能动性。人的能动性表现在人是社会和社会关系的主体和承担者,同时也是社会和社会关系的创造者。人通过主体的活动,不仅创造了自我,也创造了社会和社会关系。人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社会现实,而是通过人的主体活动来伸张自己,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不断完善。同时,人又是一个受动的个体,人是社会存在的产物。人向什么方向发展,如何发展,发展的程度和范围如何,都要受到现存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制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思想。

3.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人的共性表现为人作为人类群体的一员,具有作为人的一系列共有品质,如语言、思维、意识、理智、情感、意志、劳动能力等,这是人类的一般本性。但是,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影响等条件的不同,每个人又有着自己独有的一些特征,如智力、体力、兴趣、爱好、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人富于共性的一面为教育实现人的普遍发展提供了基础,使教育有可能根据大多数人的程度为人的发展确立一个基本共同的目标。同时,又因为每个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个性特征不同,需要我们的教育实行因材施教,以更好地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