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1 / 1)

本章概述

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既能促进人的发展,又要受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教育只有全面地了解人,按照教育规律去培养人,使受教育者身心获得健康的发展,教育的价值才能得以最终实现。本章围绕“教育与人的发展”,介绍了人的特性、人的本质和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探讨了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性,即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和个体差异性;阐述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三大因素,即遗传、环境和教育;论述了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结构图

学习目标

学完本章,你应该能够做到:

1.了解人的特性与本质。

2.掌握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及其基本规律。

3.理解人的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4.掌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因,并领会其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

读前反思

学习本章之前,请思考以下问题:

1.人的发展有哪些基本规律?

2.为什么说教育活动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3.教育是如何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

引导案例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丐于邑人,不使学。

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资料来源: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398

《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讲述了江西金溪一个名叫“方仲永”的神童沦为“众人”的故事。方仲永5岁时,还不认得笔墨纸砚,但天资聪慧,旁人只要指定某一物作诗题,方仲永就能挥笔立就。诗的文字技巧及意境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乡里人对他非常器重,并渐渐对他的父亲也礼待起来,有的施舍钱财给他。方仲永父亲觉得这是件有利可图的事,就每天带着仲永向乡里人到处乞讨,不让他进校学习。在王安石听闻此事之后很久的明道年间,再次见到方仲时,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此时他的诗已经与“我”过去所听闻的水准不能相比了。又过了七年,王安石从扬州回来,再到舅家去,问起方仲永,人们告诉说:“他已天才泯灭,同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王安石感慨地说,方仲永的聪明颖悟是上天赋予的。他有天赋,比起力学而成的人要优越得多;然而最终还是和平常人差不多,那是因为没有受到常人所受的教育。他的天资是那样的好,只因为没有受到教育培养,尚且沦为普通人一样;现在一般说来天分不高的人自然是很多的,如果再不加以教育培养,恐怕会连一个平常人都不如吧?

人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是什么?人的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教育与人的发展究竟是怎样的关系?本章从人的特性与本质说起,进而探讨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挖掘人的发展的影响因素,弄清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