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初步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现代社会教育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及可持续发展教育
(一)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SD),或永续发展,是指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这个术语由布伦特兰委员会创造,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是对人类社会传统的片面单纯追求高速经济发展及其所带来的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以牺牲后代人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一种反思,并且为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及其功能
联合国大会宣布在2005年至2014年这十年的时间中实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十年教育,要求世界各国政府在这十年中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它们国家各个相关层次的教育战略和行动计划中。自2002年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WSSD)召开以来,国际社会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根本功能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
当前,人类并没有因为进入新世纪而出现生存状况的转机,相反,全球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深化。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理想,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思想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科学观、伦理观、教育观。必须把生态和环境维度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整合。现代教育的功能取向是追求人的发展,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教育与发展不仅仅是要求知识的积累、观念的更新,更要求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这使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人与自然、社会相和谐的人文功能。
2.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教育自身变革的功能
英国南岸大学斯蒂芬·斯特林提出,“我们现在正在训练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个不可持续的世界里”“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教育既是存在的问题的一部分,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可持续发展教育将如何为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如何促使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这是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教育可持续发展自身具有的功能。
3.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文化建设的功能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使人类社会走出工业文明(黑色文明)的藩篱,走向绿色文明、生态文明的家园,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20世纪中后期以来,伴随着国际经济的一体化与全球化,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日渐频繁,文化冲突此起彼伏。当前,多样性的世界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某些大国文化或强势文化对小国文化或弱势文化构成了严重的冲击与威胁。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可持续发展应该关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格局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倾向,教育应该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培养新型的公民。因此,有效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能够促进世界文化的和谐共存、共同繁荣与发展进步。
4.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社会整体进步的功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国际实施计划”中强调:可持续发展教育基本上是功能观念的教育,核心是尊重他人,包括当代人和后代人,尊重差异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我们居住的星球上的资源;教育使我们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我们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联系,这种理解是养成尊重的坚实基础;根据公正、责任、探索和对话,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是要通过我们的行为和实践,使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不被剥夺,过上完全的生活。
因此,从这个角度分析,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对全人类的健康、和谐、协调发展具有其他形式的教育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对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面临的挑战及教育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面临的挑战
中国教育正处在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历史时期,我们肩负着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任务。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教育面对着以下挑战。
1.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教育面对着提高质量和提高普及程度的双重压力
近年来,我们把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前一阶段经过规模急剧扩张,教育资源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补充和加强,但是资源扩张的速度跟不上规模扩张的速度,尤其是优质资源、优秀教师资源的补充和加强大大滞后于规模的扩张。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我们今天培养的是全球化背景下参与世界强国建设、参与承担大国责任的新一代中国国民,培养具有创新、创优、创业能力的建设者,这是社会进步提出的新的要求。三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有了新的发展,希望接受优质教育,这也与独生子女政策有关。
但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不应该忽视依然存在的提高普及程度的任务和压力。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建设者。教育强国的基础是办学规模和普及水平。拥有人才的数量和培养人才的能力是人力资源强国的主要内涵。一个国家的教育强不强,首先还是看普及水平,看国民受教育程度。在普及教育水平与人才资源的规模上,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缩小差距的任务仍然很重。
2.满足人民群众上得起学、上好学的要求,教育面对着经费投入和制度供给两大不足
前一个阶段我们主要解决有学上的问题。今天教育普及到这样一个水平,上学难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问题是上好学校难,接受优质教育资源困难。让群众上好学是我们现在要解决的新的重大课题。面对这样的课题,教育面临着经费投入和制度供给两大不足。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大幅度地增长,但是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教育成本不断提高,与投入不足的矛盾仍然很突出。
科学合理的制度是保障和支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高水平教育的标志。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水平高不高,要看教育制度完善不完善、合理不合理、执行的水平高不高。我们现在一方面是无章可循,很多是有观念、有理念、有要求,但是没有制度;另一方面我们有些制度陈旧、混乱,比如评价制度,很多评价制度繁杂琐屑,政出多门,互相抵触、矛盾,最后使得学校、教师无所适从。
3.统筹城乡发展,教育面对着促进均衡与创优树特色两大难题
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尤其要统筹城乡发展。但是,我们既要促进均衡,也要创优树特色。新世纪初提出的最重要、最值得关注的教育理念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思想。促进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公平的思想是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工作的具体体现,是在直面与破解中国教育发展不全面、不均衡问题的实践中产生的,已成为我们普遍认同、积极实践的教育思想。发展不全面、不均衡的问题反映在校际差距、地区间差距,尤其反映在城乡之间的差距上。中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巨大,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仍然有扩大的趋势。所以今后一个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实际上是解决城乡教育差距问题。
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需要一批办学水平高、教育质量高的学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教育本来就是最富创造性的实践,建设教育强国迫切需要一些地区、一大批学校率先创优树特色。但是在促进均衡、实现公平的呼声骤起的情况下,为避免流于单调和平庸,鼓励和支持一些地区、一批学校率先发展和创优树特色,我们在观念上和政策上都缺乏应有的准备。
4.构建学习型社会,教育面对着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和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双重任务
今天,由于社会竞争激烈,社会的学习需求非常强烈,而且是多样化的,应该说是我们终身教育体系发展最有利的时机。但从实际状况来看,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存在着“四低”:组织程度低、规划水平低、投入强度低、体制建设水平低。总体看,终身教育体系处于边缘状态。教育强国,不仅是国民教育体系强,而且终身教育体系也要强。
(二)教育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1.教育的全面发展
所谓全面发展教育,是对含有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具体包含哪些方面,现在并无统一意见。不过,从实际看来,多数人通常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教育就是培养人,任何一种教育都是在培养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向前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要依赖于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德智体是基本方面,这几方面,既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也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马克思主义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原因,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教育是为了未来,要善于从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实际中把握教育现代化的必然,从现在预测未来的教育结果,因此,教育只有不断地创新,“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与时俱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逐步实现。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最终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人类社会成为更自由、更合乎人性、更利于人的发展的社会。
2.教育的协调发展
重视教育的协调发展,最关键的一条是要尊重和遵循教育规律。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每一次教育的不正常偏离,无不是由于背离了教育规律。所以,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尊重教育规律,用教育规律来规范和约束我们的办学行为。
重视教育的协调发展,必须摆正各类教育的位置,发挥各类教育应有的功能。有一段时期,一些地方的职业教育严重萎缩,人们看不到职业教育的出路:学技能,找不到就业出口,盲目开设计算机、文秘、商务等热门专业,于是,职业教育只剩下了最后的出路——办学历教育,结果仍然是无路可走。
教育是一项最重要的民生工程,而教育的社会效益也不是短时间内能显现出来的,即使投入了大量资金,付出了无数心血,也难以看到其即时效果。我们应该把教育看作一项长远投资,看作为国家民族的未来发展奠基的工程。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协调发展。
3.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使教育从更新、更高的角度来思考自身的改革与深化改革,以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自身需要获得持续发展,因为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突出以人为本,教育要认识到不能把人视为经济工具,而是要把人作为发展的目标加以对待,把人作为发展的最终受益者,这样才能既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中应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即以促进每个人的最大限度的公平发展为目标,而不是片面地关注和培养成绩好的学生。
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应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教育发展一方面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要超越现实,具有超前意识和前瞻性。若仅仅停留于适应社会这一层面,教育难以获得长期发展,只有在适应的同时又找出教育新的生长点,教育才能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