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认识教育功能的基本结构,并能够理解现代教育社会功能的主要表现形态。
一、教育功能的基本结构
功能通常是指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作用。教育的功能就是由教育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决定的、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其进行分类。
(一)教育的本体功能与衍生功能
从结构上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本体功能与衍生功能。教育的本体功能是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也可以看作是教育的职能。
教育能够加速年青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的进程。教育在本质上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活动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起的作用构成教育的本体功能。它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如师资水平、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新旧、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及其运用,这些都构成影响个体发展方向及其水平的重要因素。
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通过培养人来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这就构成了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自身的功能不同,它是教育培养的人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而发生的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就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
(二)教育的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从作用的方向上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教育的正向功能是指有助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功能则是指阻碍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消极影响和作用。对任何社会、任何时期的教育来说,正向和负向的功能都存在,只不过比重不同而已,多数时期的教育以正向功能为主。但历史上也有某些时期的教育呈负向功能,比如欧洲中世纪教育、法西斯教育、军国主义教育等,不仅扼杀了人的个性发展,而且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最早提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这一对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学家默顿。默顿将社会功能按性质、形态加以划分,得出“正向—负向”功能这对概念,与此同时,还得出另一对重要概念,即“显性—隐性”功能。
(三)教育功能的异化与回归
教育功能的异化,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无论是放弃自己直接的、基本的育人功能,还是用间接的衍生功能来排挤或取而代之,都会阻碍教育功能的整体发挥,从根本上破坏教育事业的运行和发展。
1.我国学前教育功能的异化主要表现为本体功能的异化和间接衍生出的经济功能的异化[3]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就是学前教育功能异化的产物。而今,市场经济社会的竞争观左右着家长的竞争意识,使家长热切期待子女成龙成风,“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一些教育机构的广告语,进而在教育市场大肆敛财,完全扭曲了学前教育的经济功能。
2.我国中小学教育功能的异化主要表现为筛选考试功能的异化,致使学校教育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
学校进行的人才选拔是一种竞争性的人才选拔,它不仅具有社会认可的权威性,而且具有层层淘汰的严格性。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却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将应试教育与教育的选拔功能直接等同起来,使得家庭、学校、家长和学生均踏上了“考试地狱”的不归路,这是现代教育功能异化的直接表现。
3.我国高等教育功能的异化主要表现为“人的工具化”,通识教育的缺失致使大学生成为“失去灵魂的现代人”
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认为,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文化选择与创造。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却越来越关注知识的教育、技能的教育、职业与专业的教育,即我们的高等教育越来越注重形式上的“成才教育”,而非实质上的“成人”教育。当代我国高等教育的功能逐步导致“人的工具化”,而且这种态势在继续恶化。在这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之下的学生越来越成为“失去灵魂的现代人”。因而,才有了“钱学森之问”的教育难题。
那么,如何走出教育功能的异化?如何实现教育回归其本体功能?
(1)加速年青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的进程——“具体个人”的培养。
培养人是教育的最基本职能,也是教育的特质所在。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形式,自始至终保持着培养人的职责,保持着社会上任何其他活动形式所不具备的,通过学校班级及其他形式进行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体质增强、品德提升的职能。
今天的学校教育不再仅仅是培养少数“尖子学生”的考选机构,而是全面致力于为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奠定终身的基础。“这不仅是教育由精英向大众的转换,而且体现了教育观念和行动中‘具体个人’意识的诞生,对每一个人的幸福人生与生命价值的关爱。只有在这样认识教育对象和目标时,教育才可能成为促进每个具体个人成长的力量,成为活生生的具体个人生命历程中的有机构成。”[4]
教育对人的培养,结果是试图使人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即通过教育,加速实现人的社会化,实现由生物个体向社会实体的转变。这一过程,由教育来完成是人由自然人转变成为社会人的最有效的形式。
(2)实现人类精神文明的承传与创造——“社会遗传”。
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两种财富:一种是物质文化,即人的物化或“对象化”;另一种是以语言文字形态记载下来的将神文化。两种社会财富之所以能得以保存,并世代相传地继续发展下去,不是靠人的生物遗传实现,而是靠教育将这些人类认识的成果传递给新的一代实现的,这就是所谓的“社会遗传”。人类实现这种“文化遗传”的方式很多,但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是教育。
在现代社会,教育不仅承担着人类精神文明的承传功能,更重要的特征表现在教育自身也创造着新文化价值与文明精神。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所指出的,“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今,创新已经成为我们这个国家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它不仅实现了个人的提升、进步与超越,更是民族、国家发展进步的根本前提。
教育所要实现的“社会遗传”绝不仅仅是被动的、单向度的文化承传,更包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与超越,对外国优秀文化的借鉴与吸收。因此,“继承与发展”“改革与创新”就成为教育的“社会遗传”功能的题中应有之义。
(3)协调人类经知识经验的选择与人才的选拔的关系——科学性筛选。
学校教育为培养人才而进行的人类精神文明的传递与继承不是自发进行的,而是经过严格、科学的选择而完成的。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浩如烟海的知识经验分为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自从学校诞生,有了专门的教学活动后,能够进行学校教学过程的人类经验是经过严格选择的少量经验,相比于人类的知识总体而言,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但是,这些知识经验一定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基础性、有限性等特点。
而进行人才选拔也是学校选择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遴选主要通过选拔性考试,这不仅具有社会认可的权威性,而且也具有层层淘汰的严格性。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任何教育都有一定的社会功能,研究教育的社会功能,重要的问题在于探明教育究竟有何社会功能。
(一)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对政治的作用不仅表现在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而且可以促进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主。
1.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政治服务
通过培养人才来作用于政治,这是教育对政治作用的一个主要方面。自古以来,任何一种政治制度,要想得到实现、巩固和发展,必须有一定的人才作支柱,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学校教育。教育可以培养大批的领导和管理人才,直接为政治制度服务。
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
通过教育宣传一定阶级和政府的政治纲领、方针、路线和政策是教育对政治的基本功能,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聚集的地方,师生对社会上的各种主张、思想做出反应,对于进步的符合时代潮流的政治观点和政治变革,进行积极的学习、研究和宣传,扩大其影响,从而促进社会政治进步和变革;对于消极腐败的社会政治理论和观点,进行有效的抵制,不让其在社会上扩散和蔓延。另一方面,学校对于社会政治的决策,即政治路线、方针、政策的确定具有咨询作用,特别是高等学校在这方面的功能更为显著。
3.学校本身肩负着对公民进行政治教育、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功能
学校的重要功能是使人社会化,而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政治化,学校的重要职责是实施政治教育。社会民主属于政治范畴,民主政治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民主是现代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政治必然要求民主教育与之配合。民主教育,即实现教育的普及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教育通过传递民主政治可以启发、激励、提高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教育还具有创造民主政治的作用。
名家语录
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董仲舒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经济功能是指教育所具有的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教育可以通过实现劳动力和科学技术的生产,通过创新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而教育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1.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把可能的劳动力变为现实的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今天的教育决定着明天的科学文化和经济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起着重要作用。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把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教育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教育能够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但它也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任务,这在高校表现得尤为突出。
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传统的观念中,教育是一种纯粹的消费事业,但随着思想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所带来的经济功能。在现代化生产中,单纯靠增加劳动力数量、延长劳动力时间和增加劳动力强度不能够有效推动经济发展。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尤其重视教育投资的作用,认为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活动,也是一种投资活动。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一种可以带来丰厚利润的生产性投资。
因此,我国政府提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目的就是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经济功能。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教育具有促进文化发展的功能。
1.教育具有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它以文化为中介,客观上起着文化的传承和普及作用。正因为教育的独特作用,才使得人类积累的文化代代相传。教育是文化传播和保存最有效的工具。
2.教育具有文化选择、批判功能
教育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它必须对浩瀚的文化做出选择,根据统治阶级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对社会现实的文化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去伪存真,向学生提供科学的、有功能的文化。这既能引导社会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更能培养和提高教育者的文化选择和批判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3.教育具有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教育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一是内在的教育过程本身。教育过程本身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对文化进行选择、整合,形成新的文化,促进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二是外在的交流活动。如互派留学生、对外学术交流和合作等,促进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相互吸收、相互融合。
4.教育具有文化更新、创造功能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批判和融合功能,也就是构建新的文化特质和体系,使文化得到不断的更新和发展。另外,教育不仅直接生产新的文化,如新的作品、新的思想和新的科学技术,还通过培养创新人才来从事文化创造活动。
(四)教育的科技功能
科技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标志,而教育则具有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
1.教育具有对科学技术的传播功能
在现代教育中,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其传播都要依靠教育去组织实施。今天的教育内容,正是昨天的科技成果;今天的科技成果就是明天的教材。所谓教育内容的更新与教材的改革,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以新的科技成果去取代已被淘汰的落后的内容,新的科技成果正是通过对教育内容的渗透而得到最大范围的传播,并由此产生后劲无限的社会效应。
2.教育具有使科技尽快地为第一线的建设者所接受,使新科技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的功能
原国家教委实施的“燎原计划”,促进了科技“星火计划”的发展与农业“丰收计划”的实现,就是这一功能的生动体现。
3.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具有为国家两个文明建设提供高科技成果的功能
教师队伍的知识优势与人才优势起到了高科技研究的主力军作用。从教育的科技功能出发,在教育目标上要相应地注重对受教育者文化科学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目标,以及“科技兴国”的教育要求,还要注重对学生科学世界观、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科学献身精神的培养以及创造性思维与科学创造能力的培养。科学技术的创新依赖于人才的创新,而人才的创新无疑依赖于教育。
信息窗
重庆邮电学院成功研发3G手机核心芯片
2005年10月9日,重庆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世界上第一颗采用0.13微米工艺的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手机核心芯片在重庆邮电学院研发成功,标志着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3G通信核心芯片的关键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该项研究是重庆邮电学院在TD-SCDMA自主创新上的又一重大成果。
(五)教育人口的功能
人口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地区的人的总体,通常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指标。
1.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
一些人口学家指出,全体国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人口出生率的高低呈负相关。也有一些调查表明,有工作的妇女生育率低于家庭妇女;有专业知识的妇女生育率低于一般农村妇女;受过中等程度教育的妇女的婴儿死亡率低于文盲妇女。
教育具有控制人口增长的社会功能,主要是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的传统生育观念得到改善,尤其是重男轻女的思想得到了明显改善,受过教育的人们更重视孩子的质量而不是数量。第二,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工作性质的技术容量大,使得人们只有更少的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于是选择优生、优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人口的增长。第三,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空前,于是家庭对教育的需求也凸显出来。孩子的学习费用逐渐增加,这也是控制人口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2.教育是改善人口结构的合理手段
教育可以调整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与社会结构。人口的自然结构指的是人口的性别、年龄等方面的比例。社会结构指的是人口阶级、文化、职业、地域、民族等方面的比例。教育有助于解决性别比例失调等问题,受过教育的人容易接受科学的观点,妇女逐渐摆脱“重男轻女”的观念,调整新生儿的性别结构。有助于改变城乡人口比例,我国要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就要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3.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基本手段
人口质量是一个用以表明人口各方面素质综合发展水平的概念,通常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准。教育不仅对控制人口数量、优化人口结构有着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活动,其直接的效果就是改善人口质量。
信息窗
老龄化社会带来的问题
根据联合国提出的标准,一个国家65岁和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超过7%,就进入老龄化社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完成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中国老龄化速度已逼近世界之最。未来中国人口政策将面临两难选择:放松人口控制会使人口增长出现反弹,继续控制人口将会加剧人口老龄化的规模和速度。研究报告显示,在未来二三十年间,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所占总人口比例,将从现在的7.5%增长到14%。而根据联合国估算数据,如果目前人口发展趋势不变,到204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数量将占总人口的28%,远高于目前的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