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影响教育的社会因素(1 / 1)

教育学概论 柳海民 2001 字 9天前

学习目标

通过对社会构成要素及其特征的分析,深入理解影响教育的主要社会因素。

一、当代社会构成要素

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同时也是一个不断生成的社会系统。教育与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确定影响教育的社会因素之前,有必要澄清当代社会的构成要素。社会是由自然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三个要素构成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因此,研究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问题,也就是研究教育与自然环境、人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基本关系问题。

社会是由自然环境、人口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其中,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一个要素。

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命活动的场所,为人类的幸福生活提供了可能。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人类要生产出所需的物质资料,就必须向自然界索要材料。人类的社会活动离不开自然界,人类的教育发展同样也离不开自然界。

社会的主体是人,也就是说,人是社会的主体构成要素。人口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增长的快慢、聚居的密度等,都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和延缓的作用。

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和生产的最后决定力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产方式不仅在物质生活等条件中起决定作用,决定着社会的物质生产过程和人们的物质关系,而且决定着社会的精神文化和人们的思想关系,决定着整个社会生活的性质、面貌和发展变化。

二、影响教育的主要社会因素

影响教育的主要社会因素可以从生产力、经济政治制度、文化、自然环境、人口状况及网络媒介六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它推动和制约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必然推动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生产力,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规格、教育的结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都要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办多少学校,学校的规模多大,学习年限多长,办学经费多少等,都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做保证。没有相应的物质条件,教育无从谈起。因而,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基础;另一方面,当教育的发展超过了生产力的承受能力,占用过多的资金和人力时,社会必将对其进行调整,以使教育的发展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培养什么样的人,既受制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也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连。这在教育发展的不同历程中有明显体现。在现代社会,基础教育的普及、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都是由生产力发展需要决定的。

3.生产力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教学内容的选择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对人才培养也有了新的要求,学校的物资设备、教学实验仪器、学校组织管理所使用的某些工具和技术,都是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例如,理化实验、幻灯、电影乃至多媒体教学等,无不与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关。

(二)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也就是说,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掌握了政权就掌握了教育的领导权。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大多通过制定教育法律、颁布教育方针政策、规定教育目的、明确教育内容、任免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控制教育经费的分配和使用等手段,将教育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进而培养为本阶级服务的人。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人们是否拥有受教育权以及受什么样的教育。受教育权是判断和确定教育性质的重要标志,是由国家政权的法律规定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在社会中,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服务,这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因而,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为了确保教育能够培养出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国家要直接控制教育,选择教育内容,提出道德要求。

(三)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而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过程,教育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1.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

也就是说,文化影响着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比如,美国的教育致力于培养能够在民主社会中适应生活需要的公民;而英国则着重培养具备绅士品德、风范的人。文化类型不同,教育目的也不同。中国古代社会强调培养“建国君民”的统治人才,儒家私学也曾主张“学而优则仕”。

2.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上

教育离开了人类积累的文化,就没有传授的内容,自然也就不能称其为教育。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又反过来塑造了不同的教育。文化发展对教育内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选择范围、发展速度和水平等方面。文化发展水平低、文化积累少、教育内容的选择范围就很小;反之,文化发展水平高、内容丰富、发展速度快,教育内容的选择范围就很大。

3.文化对教育教学方法产生一定的影响

文化传统影响着学校教育方法,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种文化反映在教育上,学校便把教师的系统讲授看成是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把读书视为获得真知的唯一源泉。因此,教师的讲授和灌输就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随着人们认识的增加,学校、教师也开始关注用除讲授以外的诸如讨论、练习、参观、实践等途径以提高教育的质量。

(四)自然环境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环境是影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貌和各种自然资源等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良好的自然条件加速教育发展;反之,恶劣的自然条件则会阻碍教育发展。自然环境影响着人类教育的发展,也表现在教育同样受到生态平衡规律的制约。自然环境差,导致疾病流行,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必然受到影响,进而导致教育质量下降,教育发展受到限制。因此,自然环境的状况影响并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质量。

(五)人口状况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人口状况与教育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都对教育发展提出了要求,并直接影响教育的规模、速度和内部结构。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结构

人口的高增长必然要求扩大教育的规模。在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教育要大规模地发展,就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学制不能单一化。人口数量特别是人口的增长率影响着教育质量。人类社会中,人口增长率的变化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高出生和高死亡构成的低增长;第二种是高出生和低死亡构成的高增长;第三种是低出生和低死亡构成的低增长;第四种是低出生和高死亡构成的负增长。[1]人口的高增长率给教育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因此,降低人口增长率是发展中国家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

2.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

人口质量对教育质量的影响表现为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直接影响表现为入学者已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的总影响。间接影响表现为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影响新生一代的人口质量,进而影响新生一代为对象的学校教育质量。

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与社会结构。自然结构指的是人口的年龄、性别等方面。社会结构指的是人口的阶级、文化、职业、地域、民族等方面。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产生很大影响,表现为:人口的年龄结构会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在学校教育系统中的比例;人口的文化构成对教育需求和质量产生很大影响;人口的民族结构对教育的影响更为复杂,需要提供多样化的学校和不同的教育内容,以满足不同民族对教育的不同需求。

(六)网络媒介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1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到来也意味着网络时代的开始。网络媒介间接对教育产生了影响,使教育发生了根本变革。

1.网络媒介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其教育能力

网络媒介会影响到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选择和对教育工具的使用,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传统的社会中把人的一生分为两段,前一段用于接受教育,后一段用于工作。“信息社会,如果教育想一劳永逸地培养一定规格的青年,这是不可能的了……教育正在日益向着包括整个社会和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2]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报告中提到的现代教育的两大观念: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网络媒介时代的到来将使这两大观念成为现实。

2.网络媒介也能够影响到教育对象

一方面,网络媒介的发展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教育活动更符合这种规律,并使学习者扩展自己的受教育能力;另一方面,网络媒介的发展能够使教育对象的视野和实践经验得以扩大。网络媒介时代的到来为教育对象的主体生长提供土壤,教育对象的自主参与成为网络媒介教学的基本学习形式,这种学习形式将使教育对象由被动地接收信息转变为主动地获取信息。在网络媒介学习过程中,受教育者有更大的学习自由度,有更大的自由活动空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机会也增多了。

纵观教育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有什么样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有了某种进步,教育也会或迟或早地发生相应的变革。教育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网络媒介的发展,在总体上是同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