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概述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学基础理论的核心问题。影响现代教育的因素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样,教育的社会功能维度也是多元而丰富的,涉及生产力、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环境及网络等多个方面。进入现代社会,特别是人类走进新世纪以来,社会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迫切而前沿的问题。面对人类社会的现代化与后现代化、全球化与本土化浪潮,教育如何应对挑战,走出困境,已经成为有待我们去破解的世纪难题。
结构图
学习目标
学完本章,你应该能够做到:
1.认识影响教育的主要社会因素。
2.明确教育所具有社会功能及有效地发挥教育社会功能。
3.知道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教育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4.理解现代化与后现代化、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
5.理解新时代有效发挥教育社会功能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读前反思
学习本章之前,请思考以下问题:
1.影响教育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2.教育是如何影响社会发展的?
引导案例
王思明,陕西省延长县罗子山乡下西渠小学教师。1968年起担任这里的民办教师。下西渠村距离延安市160km,距离延长县也有80km。这里可以说是“十里同村,隔山为邻”,全村只有47户村民,176口人,20个劳动力。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里还是靠毛驴进出。
下西渠小学是个多级复式小学,七个年级只有王老师一人。每堂课45分钟,一个年级只能讲6分钟,加之这里的儿童先天素质不好,大多近亲结婚,其教学难度非常大。
27年来,他扎根山区,艰苦创业,创造性地开展勤工俭学,改善办学条件,使最初两孔破窑洞发展为一座两层12间、340平方米的“小洋楼”,从1970年起,就实现了免费教育,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毕业率均实现100%,比延安地区提前15年。
王思明还充分利用学校这块文化阵地向当地群众渗透现代文明。70年代初,他用勤工俭学得来的50元钱,买回一台自鸣钟,全村人都跑来看稀奇。接着,他又买回了对讲机、收音机、扩音机、电唱机和高音喇叭,第一次使下西渠人听到了大山外的声音。1989年,他又买回一台风力发动机,使在小煤油灯昏暗的光线下生活了多少辈的下西渠人,终于见到了人类文明的象征——电灯。后来他又带回了彩电,让村民们聚集在学校看电视,以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幸福。
资料来源:傅道春.中国杰出教师行为访谈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在我们感动于一个乡村民办教师用他的个人力量撑起一所乡村小学,为落后的大山孩子和家庭带来现代社会的文明与文化的时候,作为未来中小学教师的我们是否深入思考了如下问题:什么因素阻碍了教育的发展,致使今天的中国教育依然存在着显著的二元结构、城乡差异?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社会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公正?如何认识现代人类社会的矛盾与冲突?教育如何迎接功能多元化的挑战,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