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从生命个体成长的角度,讨论人类生命个体在追求幸福生活过程中应具备的文化素养,也就是前面讲的,理想教育文化对人类生命个体素养所要求的素质特征。
人类生命个体要实现自身幸福生活,除具有“最佳公民”素养的家庭、社会成长环境和理想的学校教育环境外,生命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即生命个体进行社会化的过程中,还必须有能够承载幸福生活的基本素养。否则,无论多么理想的“最佳公民”社会,无论多么理想的学校教育,追求幸福生活的主体既不能成长为未来的“最佳公民”,也不能够实现自身的幸福生活。
在讨论之前,应强调:由于每个生命个体的灵动能力不同,所以追求的“幸福生活”感受不同。“幸福生活”是生命个体的精神感受。虽然“精神感受”与“物质感受”紧密联系,但是其实质具有很大的差别。“幸福生活”与生命个体的“灵动能力”和发挥“灵动能力”的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即超越了生命个体所具有的“灵动能力”或能够发挥“灵动能力”的条件,去追求不可能实现的“幸福生活”或超目标的“幸福生活”,不但得不到“幸福生活”,反而走向反面。因此,借助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确定生命个体追求“最近幸福生活”的目标,即生命个体在追求“最近幸福生活”目标过程中,实现“精神幸福”与“物质幸福”的统一。所以,应进一步强调“幸福生活”是贯穿在生命个体追求“最近幸福生活”的过程中。“幸福生活”是“过程”而非某个“状态”,或者说,是“状态”的连续。这“状态”的过程,是从生命个体的诞生直至生命个体结束的整个闭区间。因此,形成承载生命个体幸福生活所具备的素养特征{独立 追求 养控 审美},在过程与程度上必然存在差异性。也正因为如此,人类生命个体社会化才成为可能,生命个体组成的人类社会才异彩纷呈。
基于对人类生命个体追求“幸福生活”的界定,还需要进一步弄清楚,人类生命个体追求“幸福生活”的素养特征,与在本书第一篇第三章第三节着重讨论生命个体真正“成功教育”需要关注追求生命最优要素的关系。从对生命个体真正“成功教育”需要关注追求生命最优要素讨论方式与内容感受到,真正“成功教育”,一是建立在生命个体具有的灵动能力基础之上;二是突出了生命个体作为第一结构系统整体需要的生命修为;三是提醒生命个体在追求“生命最优”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关照的过程要素。在过程中,通过情志追求,意志品性的锤炼,合作要件的准备,批判和创新思维的形成,来承载生命个体的“生命最优”,并与生命个体作为统一整体的——生命修为达到和谐统一。因此,从本质讲,生命个体的真正“成功教育”需要关注追求生命最优要素,与追求“幸福生活”所具备的素养特征是一致的。只不过,前者是强调作为生命个体的整体在过程中需要进行的精神、物质及行为能力储备,是生命个体对其积累的过程,是相对隐性的;而人类生命个体追求“幸福生活”的素养特征,是在隐性储备的基础上,形成的精神、物质与行为能力的外在表现,是相对显性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如果生命个体没有精神、物质及行为能力储备,也就没有精神、物质及行为能力表现。相反,倘若没有精神、物质及行为能力表现,储备精神、物质及行为能力也就会失去意义,更不可能促进其储备。
那么,人类生命个体怎样形成承载幸福生活所具备的素养特征呢?一方面,应关注“最佳公民”及其具备“最佳公民”素养的家长和理想的学校教育给予{独立 追求 养控 审美}形成的努力;另一方面,应更加强调人类生命个体在生长及其社会化过程中,自身素养{独立 追求 养控 审美}意识、精神及行为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