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理想教育文化的范畴与概念(1 / 1)

(要点)人类生命个体生存的社会范畴,对人类生命个体实施专门教育的学校范畴和人类生命个体范畴,是理想教育文化的三大范畴。三大范畴的核心虽然是个体范畴,但生命个体生活的整个时空不可能缺少现实社会范畴(包括家庭)和生命个体生长的重要时空区——学校范畴。

基于上节理想教育文化要件及全时空教育的讨论,整合生命个体要件、所在群体要件及其生命个体之间要件,将理想教育文化结构模型界定为三大范畴:一是人类生命个体生存的社会范畴;二是对人类生命个体实施专门教育的学校范畴;三是人类生命个体范畴。

以上划分,从概念上讲,人类生命个体生存的社会范畴是大范畴,是人类生命个体的起源与归宿。随着人类文明进步,人类生命个体在生长过程中,产生了具有特殊功能的社会组织——学校。学校组织既具备一般社会组织功能,也有在生命个体生长过程中具有的特殊功能。因此,社会范畴虽然包含学校范畴,但是又由于有加速催化生命个体生长的特殊功能,所以从“加速催化生命生长”的角度单列一独立的范畴是可以的。

按照人类社会一般概念,社会范畴、学校范畴是从组织功能角度划分的,而个体范畴是从受教育的主体要素考虑的。受教育主体与两个组织范畴建立关系态,实现受教育者主体的生长。为了突出讨论人类生命个体教育生长,从社会大范畴中切分出了“学校范畴”,用以强化学校教育的重要;切分个体范畴,用以突出生命个体的主体地位。生命个体生长在社会范畴——社会组织团体阶段和学校组织团体阶段。

社会范畴

(观点)不管是家庭组织还是学校组织,必须围绕着生命个体“最佳公民”需要的素质进行培养与教育。“最佳公民”的素质教育要贯穿生命个体存在的时空中。这就是我们特别关注的人类生命个体追求生命最优或追求幸福生活所需要的理想教育文化的社会范畴。

大家知道,生命个体最初的组织团体就是家庭,家庭又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最基本单位。人类生命个体在生命诞生时刻起,就与构成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团体——家庭建立关系态。因此,家庭组织是构成社会范畴的重要组织。然而,一般说来,最简单的家庭团体,也是由生命个体、父亲和母亲组成。那么,生命个体最初(指出生后)的追求生命最优(或幸福生活),就取决于生命个体及其所处的组织团体——家庭组织的要件建设:生命个体自身的灵动能力;群体——“家庭”;生命个体与“家庭”构建的关系态,即生命个体与群体建立的关系态——个群关系态;生命个体与父亲或母亲建立的关系态——个体间关系态。由于生命个体此时的灵动能力相对家庭组织团体中的生命个体——父亲或母亲灵动能力较弱,治理或统治家庭组织团体必然落到父亲或母亲身上,因此幼小的生命个体追求生命最优或追求幸福生活,无疑就取决于柏拉图“一个公正的国家是个体幸福的先决条件”的判断。因此,推断如果这个组织团体——家庭的统治者——父亲或母亲,是柏拉图倡导下的“哲学家”,那么,这个“家庭”将实现繁荣昌盛,每个生命个体将实现幸福生活。

当生命个体生长到可以真正离开(不是短暂的)最初的团体组织——家庭之后,以相对成熟的生命个体,抑或是拥有了较为丰富的现实经验关系的记忆累积,开始了真正独立的新社会组织生活。不管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是较大的组织还是较小的组织(甚至是生命个体自身),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组织或生命个体,新成熟的独立的生命个体必然与原有人类社会组织团体的其他生命个体建立关系态。由此,双方生命个体必然受到对方追求生命最优或追求幸福生活产生影响,抑或是“最佳公民”的一方或双方对生命个体的影响与教育。

我们推论,由“最佳公民”生命个体构建的关系态,如果能得到“正向放大”,实现其“级联反应”,这样在组织团体众多生命个体之间的正向的或负向的“最佳公民”影响与教育的反馈,最终将达到或超过现有的“最佳公民”素养的标准,以此实现组织团体内的众多生命个体成为“最佳公民”。反过来思考,由“最佳公民”生命个体构建的组织团体即为亚里士多德倡导的“一个道德国家所必需的前提条件”。假设,人类社会的所有组织团体都实现了“最佳公民”建设,那么,由正规的或不正规的,是大的组织团体还是小的组织团体,构建的人类社会注定是“最佳公民”的社会。那么,生活在“最佳公民”社会的生命个体,尽管还会有新的生命最优追求,但每个生命个体幸福指数一般说要高于非“最佳公民”组成的社会群体的幸福指数。即实现了亚里士多德所主张的“个体美德是建立一个道德国家所必需的前提条件”的假定。

除以上“最佳公民”生命个体之间建立关系态形成相互教育影响之外,“最佳公民”自身由于生命本质属性的存在,“最佳公民”生命个体自身素质决定了他将能够主动与对外结构系统更广泛的要素建立关系态,获取“最佳公民”自身生长、发展所需要的物质、信息与能量,实现“最佳公民”生命个体与时俱进的生长。譬如,人类借助语言、文字、印刷术、无线电、电视、互联网等载体获取信息,实现人类现实经验关系的不断累积,推动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发展,抑或是在夸美纽斯学校教育之外的伊里奇“非学校化教育”的实现,即更好地实现了生命个体的终身教育。

综上讨论,人类生命个体追求生命最优或追求幸福生活,更多的时间、更大的范围生活在组成人类社会的各级组织团体中,是生命个体最终的归宿。生命个体的家庭组织和学校组织是生命个体最终归宿的起点和重要阶段。因此,不管是家庭组织还是学校组织,必须围绕着生命个体“最佳公民”需要的素质进行培养与教育,也就是说,“最佳公民”的素质教育要贯穿生命个体存在的时空中。这就是我们特别关注的人类生命个体追求生命最优或追求幸福生活所需要的理想教育文化的社会范畴。

学校范畴

(观点)学校教育的历程是人类生命个体全部生命历程的重要时期,是人类生命个体在进入人类社会之前“最佳公民”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生长期,是人类生命个体追求生命最优或幸福生活的有效桥梁。

前面讨论了教育的三种类型,但从第二种教育类型产生之后,由于教育具有能够实现人类生个体追求生命最优的功能,所以,教育或优质教育在人类生命个体发展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处于被垄断地位。又由于历史上垄断教育组织团体的解散与变更,使得具有实施教育资源的生命个体不可能完全被新的社会组织团体完全垄断,所以在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不同形式的教育。比如我国孔子周游列国讲学;历史上,我国有相当于小学的“书馆”“家馆”“私塾”“义学”;相当于大学的“精舍”“书院”等形式。国外有柏拉图学院、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学院、耶稣的传道等教学方式。直到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生命个体可全部接受学校教育。从此,教育不再是个别生命个体存在的某种“特权”,而是作为一项人权应由所有人类生命个体分享。夸美纽斯“把所有事物教授给所有人的教学艺术”使大班额学生授课成为可能。从此“来转变全世界的教育问题,并且使所有人从教育中受益:父母、教师、学生(现在这些学生们可以在没有困难、知识不乏味、没有怨言,也没有殴打的学校中进行学习)及学校。对于政府来说,学校教育能造就令人满意的公民。对于教堂来说,它将提供一批可信赖的备选的博学牧师和有鉴赏力的教徒”[1]。

因此,学校教育成为了人类生命个体不可或缺的历程,或者说,学校教育是人类生命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从夸美纽斯“学校教育能造就令人满意的公民”来看,实现了亚里士多德“一个道德国家所必需的前提条件”。相反,如果我们已经有了一个“道德国家”,那么这个国家的治理者或统治者一定是柏拉图推崇的“哲学家”(不管统治者开始就是哲学家还是后来变成的哲学家)。事实上,近现代世界上的每个国家政府也都在办教育,只不过是义务教育时间不同而已。所以,学校教育的历程是人类生命个体全部生命历程的重要时期,或者说是人类生命个体在进入人类社会之前“最佳公民”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生长期,是人类生命个体连接组织团体——“家庭”和未来组织团体——人类社会,实现其人类生命个体追求生命最优或幸福生活的有效桥梁。

个体范畴

(观点)生命个体是教育的发生对象。没有生命个体就没有生命个体教育的对象,就不存在生命个体生存的社会组织团体与学校组织团体,更谈不上生命个体追求的幸福生活。

这个范畴是教育的核心范畴,应该是最好理解的。因为生命个体是教育的发生对象,若没有生命个体就没有生命个体教育的对象,更不存在生命个体生存的社会组织团体与重要的生命个体生长的学校组织团体,即生命个体的教育也就无从谈起,更谈不上生命个体追求的幸福生活。

为讨论方便,把生命个体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一是从出生到成年——18周岁,也就是我们现阶段人类生命个体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时期、青年前期,对应于幼儿园前期、幼儿园及中小学(包括高中)阶段;二是成年时期的生命个体——18周岁之后,即生命个体进入社会各级组织开始了独立生活。

纵观教育发展史,从我们前面划分的四种教育文化来看,其教育对象(幼儿园3~6岁;小学6~12岁;中学12~18岁)都专指这个阶段的“个体范畴”。就其形成的人类教育方法也都是围绕这一阶段的“个体范畴”进行的教育实践;就其课程建设也是依据这个阶段“个体范畴”进行设计与开发。已经形成的人类诸多教育理论没有不围绕这一范畴进行讨论的,只不过是不同教育家对人类生命个体及教育本质的认识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而已。近现代,人类在关注未成年人生命个体教育的同时,也在关注伊里奇倡导的非学校化教育,即生命个体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应该说,生命个体两大阶段的教育,在近现代社会中已经引起了人类群体的特别关注。

综上,讨论了理想教育文化涉及的“三大范畴”,这三大范畴的核心虽然是个体范畴,但生命个体生活的整个时空不可能缺少现实社会范畴(包括家庭)和生命个体生长的重要时空区——学校范畴,或者说学校范畴是生命个体生长“最佳公民”的培育基地;现实社会范畴的两极:“家庭”是生命个体幼苗的育养期;社会组织是成长为“最佳公民”的生命个体追求生命最优的田野。虚拟的社会范畴——网络范畴是“最佳公民”的检验厂。受教育者的生长,不仅取决于学校范畴、社会范畴,而且也受制于受教育者个体范畴。

既然理想教育文化的建构,取决于理想教育文化的三大范畴,那么三大范畴中的每一范畴标准或标准特征又是什么呢?由哪些要素决定的呢?在下面的第三节中给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