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形成东西方教育文化要素的概要性陈述与比较(二)(1 / 1)

(要点)从不同的历史阶段,寻找影响教育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会发现500—1500年之间,东西方教育文化的异同之处是比较明显的。

500—1500年之间,形成中国教育文化基础要素概要性陈述

(观点)从整体上看,近千年的中国处于相对稳定时期,这对于这个时期的教育文化特点的形成,必然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经济基础要素。在这一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虽然经过隋、唐、宋、元、明等朝代的更替,但是除去中国历史上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国期间的社会动**之外,从历史的视角看,中国更多处在和平稳定的发展期。由于中国的地理环境,早期的农耕经济基础,完备而严格的行政组织、户籍管理制度,将中国农民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之上,相对人口总数有职业转换的人较少,即便是农民的迁徙流动,也是依靠有相对富有土地资源的流动。或者说,农民较少流动到城市。因此,就全国范围来讲,中国始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由于中国是较早地完成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而后又经过各朝代进行土地改革、兴修水利等措施,农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为手工业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加之唐、宋、元、明等朝代部分时期的开放与包容及帝国疆域的优势,又较好地促进了手工业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唐、宋、元、明等朝代曾一度出现了繁荣的商品经济形势,但是中国历朝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所以商品经济在全国范围始终处于次要地位、从属地位,而自然经济始终处于主要地位和主导地位。

政治基础要素。自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开始,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近千年绝大多数时间都处在中央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即便是处在分裂时期,各分裂的集团小国,依然是浓厚的“中央君主专制制度”。自秦朝开始的行政制度,近千年来,在称谓上虽然有过一些改变,但是行政制度在本质上没有根本变化。然而,在官员的选拔上,却发生了实质性变化——隋朝创立了“科举考试制度”;这一制度,在各朝代科举形式与内容虽然有变化,但是“科举选拔官员”这一制度始终没有太大变化。

文化基础要素。自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受到过怀疑,但是经过诸多儒家学者的丰富、发展与完善,始终成为中国大一统封建帝国的主流文化,哪怕是游牧民族——元朝的统治时期也依然如此。新儒学派,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构造了一个庞大的以人的伦常秩序为本体轴心的儒学体系。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其以后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从11世纪起到17世纪中叶,“理学”对中国思想的影响至深至巨。因此,500—1500年之间,中国近千年的主流文化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宗教基础要素。从汉朝开始佛教传入中国,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宋、元、明、清时期走向衰微;道教从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端于中国本土,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是道教的繁荣时期,宋金元时期是道教繁衍、创新、变革、发展的阶段,明朝中叶之后,道教进入衰落期。由此,纵观中世纪中国千年的宗教历史,不管是佛教文化还是道教文化,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对比儒家文化的影响来说,还是不可比拟的,我们应该承认二者对儒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它没能像基督教改造欧洲社会那样,从总体上改造中国社会。

科技基础要素。关于中国中世纪近千年的科学与技术,我们依然以数学和天文学两方面加以考察。近千年的中国数学发展,北宋时期数学家贾宪(11世纪前半叶),创建了增乘开方法;元朝数学家李治(1192—1279年)对半符号代数——天元术进行了叙述,宋代沈括(1031—1095年)提出了“会圆术”和“隙积术”;元朝数学家朱世杰(1249—1314年)创立四元术,解高次方程组的方法;宋元时代,出现珠算。天文学方面,唐朝张遂(683—727年)编制《大衍历》,主持了世界上第一次实测子午线的长度;南宋天文学家杨福忠确定了历史上回归年长度最精密的数值。科技方面,隋代发明了雕版印刷,北宋毕昇(?—约1051年)发明了活字印刷,唐代发明了火药,宋代发展指南针,元代郭守敬(1231—1316年)发明了滚珠轴承。这一时期,中国的火药技术更加成熟,造船技术、冶金技术、制瓷技术、建筑与桥梁技术、纺织技术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战争规模、频度及破坏性要素。500—1500年之间,近千年的中国,从历史的角度看,隋、唐、宋、元、明等朝代,除在边境战争之外,国内在较长时间均属于相对稳定。可以说,唐朝末期,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处在内乱,战争不断,但时间相对来说也是较短的。即使在朝代更替期间,其发生战争的时间,相对朝代更替后的稳定时间也是短暂的。总体上看,内乱期间战争的破坏性相对较小,而大范围的改朝换代的战争一般来说破坏性较大。因此,从整体上看,近千年的中国处于相对稳定时期,这对于这个时期的教育文化特点的形成,必然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500—1500年之间,形成西欧教育文化基础要素概要性陈述

(观点)经济基础要素、政治基础要素、文化基础要素、宗教基础要素、科技基础要素及战争规模频度及破坏性要素,对500—1500年之间欧洲教育文化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经济基础要素。庄园,依然是中世纪西欧基本的经济单位,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西欧经济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经济)、封建庄园阶段。日耳曼人推翻罗马帝国后,国王为了维持统治,将抢到的财产、土地实行赏赐,人为形成某个人的大地产,在此基础上,可实行级级赏赐,即“采邑制度”——靠农奴经营的自给自足的农庄经济,但其技术比罗马帝国时期并不落后。二是商品经济、城市复兴阶段。随着技术进步,封建制度下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11世纪庄园出现了商品化,进而出现了商品化的城市。12世纪以后,欧洲中部、北部地区的矿产资源得到开发;沿海地区丰富的林业资源开采范围扩大;海洋捕捞经济大幅度提高;农业耕地面积进一步扩大,新殖民地进一步得到扩张。此时,由于经济发展,人口得到增长,相应地又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发展。然而,当市民们获得权利和财政资源时,一般能够说服国王并得到皇家许可,“准许他们在一个单独的市镇内联合起来。这种市镇有权充当社团,有权用自己的社团印章签订协议,拥有自己的市政厅、法院以及市外属地”。“城市逐渐被公认为新的社会成分,市民们不再受封建法律的制约”[17]。到中世纪末期,由于商业的巨大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建设,同时对整个西欧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政治基础要素。中世纪西欧政治,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罗马帝国时期的隶农制和日耳曼人的氏族制的相互结合,催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建设,“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11世纪前后确立了西欧封建制度;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的市民阶层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以英法为代表的等级代表会议出现,确立了等级君主制;随着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了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加强王权,15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文化基础要素。中世纪西欧文化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基督教文化主流时期。随着西罗马帝国灭亡,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被大量毁灭,日耳曼人本身在文化上又处在原始状态,然而,日耳曼人在建立统治过程中接受并依靠了基督教文化,从而形成基督教会在中世纪的文化垄断地位。基督教文化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古典文化与艺术,其经院哲学的形式逻辑思维方式、理性精神、文化艺术等得以传承;学校教育的兴起,促进了世俗教育的普及,在教学内容上,除宗教信仰部分外,还开设了拉丁文法、逻辑、修辞、法规、音乐、数学和天文学等诸多学科。二是文艺复兴时期,大学蓬勃兴起,大批古典著作得到翻译,罗马法开始复兴,神学与经院哲学进入繁荣阶段,文学艺术与教堂建筑艺术发生了变革并得到了繁荣发展,自然科学也取得了一些新成就。“文艺复兴时期成立的新寄宿学校,并不培训牧师,而是培养商人的子弟。学校课程注重的是古典作品研究和体育运动,其宗旨是要教育学生们快乐、健康地生活,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18]

宗教基础要素。中世纪西欧的宗教,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天主教,教皇变得更为强大,他们首先与崛起的法兰克人结成联盟,其次,派出传教团传播宗教信仰,最后成功地组织了新教会。从理论上,基督教哲学得到了丰富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11世纪以前的早期教父哲学,主要探讨上帝论、基督论和人性论的哲学;二是经院哲学或烦琐哲学,主要以古希腊的哲学概念和逻辑原理来解释和阐明基督教教义,以烦琐的辩证方法、理性的形式论证基督教的信仰。罗伯特·格罗塞特(1170—1253年)推动了亚里士多德的知识体系与基督教教义的调和,丰富完善了基督教世界观;著名的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创立了完整的天主教神学体系,著述《神学大全》。

科技基础要素。为讨论中世纪西欧的科学与技术,我们将中世纪分成两个阶段:一是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1世纪;二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阶段,西欧战争频繁,强盗横行,社会毫无秩序,教会通过宗教信仰加强了自己在西欧的统治地位,这几个世纪,几乎不具备文化创造力。因此,包括数学在内的科学,在这一时期没有较大发展;科学被限制在宗教信仰的桎梏之下。这一时期的技术,更多体现在原始农业的基本发明,如“三田”轮作制、重型轮式犁的发明、水车和风车的较普遍应用等。

第二阶段,文艺复兴时期,突出体现在:一是欧洲学术的复兴——大翻译运动,形成了西班牙托莱多和意大利西西里两个较为著名的翻译中心,如托勒密的《至大论》、亚里士多德、希波克拉底、盖伦等著作;二是托马斯·阿奎那(约1225—1274年)对亚里士多德主义的改造,著有《箴俗哲学大全》等。罗吉尔·培根(约1214—约1292年)倡导的自然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注重数学教育,主张以实验代替书本和权威,加速了经院哲学的没落,著有《大著作》《小著作》《第三著作》等,最终在柏拉图自然观的基础上,确立了亚里士多德自然观的统治地位,从而刺激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在技术领域,此时的西欧,充分利用、借鉴中国的四大发明等技术,实现文化传播和海外扩张,如通过印刷技术,加快了图书的发行和思想的交流;通过对指南针、星盘、新地图的使用,发展了航海技术;结合火药技术,冶金学家发展了铸炮技术以及商业经营方面的新技术等。我们不妨来读一读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昂纳多·达·芬奇(1452—1519年),三十岁时给米兰公爵的信。[19]

1.我为建桥制订了计划。桥要建的轻巧、稳固,以便于运输,这样就可以追逐敌人,时常打败他们;而有些桥则要设计得非常坚固,无法被烈火和进攻所破坏,同时还要便于我们撤退和部署兵力。我也制订了焚毁和破坏敌人桥梁的计划。

2.当一个地方被围困时,我知道如何切断引自沟渠的水源;我还懂得如何建造大量的桥,如何制造盾牌、云梯和其他与军事相关的器械。

……

4.我还打算制造大炮。这些大炮应该便于运输,能够发射冰雹般的小石子,它们落地产生的烟尘能给敌人造成极大的恐惧、损失和混乱。

5.为到达某一个固定地点,尽管也许有必要在沟渠底下或河底下行进,但我还有办法通过洞穴和蜿蜒的秘道悄无声息地到达那里。

6.我还能制造安全的、攻不破的装甲车。这些装甲车可以驶入备有大炮的敌人的密集行列中,而且,敌军的阵营再庞大,也抵挡不了这些装甲车。步兵可以安然无恙、不受抵抗地跟在装甲车后面前进。

……

9.如果战斗发生在海上,我打算建造许多既适合进攻又适合防守的引擎,还打算建造一些能抵挡最猛烈炮火和烟雾的船只。

10.在和平时期,我相信在建筑方面,在建造公私用房方面,在将水从一地输送到另一地方面,我可以像其他任何人一样令您完全满意。

……

如果有谁认为上述事物中有哪一样是不可能实现或不能实行的,我很乐意在您的公园里或阁下喜欢的任何地方进行试验。再次对阁下表示最真诚的敬意。

……

从这封信可以看出,当时科技的进步对达·芬奇的人生追求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战争规模、频度与破坏性要素。中世纪西欧发生的战争,也划分两个阶段:一是4—10世纪期间,发生在欧洲范围内的日耳曼人、匈奴人、维京人、马扎尔人以及与穆斯林之间的战争;二是从10—14世纪欧洲对外扩张的战争。第一阶段,罗马帝国灭亡,取而代之则是小政治体之间的不断纷争,如英国史称的“七国时代”。各国之间更多源于王位继承权的战争,而较少**裸的侵夺,结果以神的旨意,通过法律、条约固定下来,如843年,路易三个儿子签订了历史上著名的“凡尔登条约”,奠定了近代法、德、意三国的基础。9世纪初,维京人入侵英格兰海岸,到10世纪初,在法国北部、英国、西西里、意大利南部定居下来,皈依基督教,逐渐融入西欧社会。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1027—1087年)渡过英吉利海峡,建立诺曼王朝。第二阶段对外扩张,如十字军击退穆斯林,占领西班牙、意大利南部、西西里、荷兰直至占领拜占庭帝国。条顿骑士团在12—13世纪,通过战争将基督教传播到普鲁士及波罗的海诸国家。15世纪末,德意志各阶层占领了波罗的海等广大地区。总体上看,其战争破坏性都是相对较小的。

下面,以表格的形式对中世纪形成东西方教育文化典型的基础要素做一对比(见表4-2)。

表4-2 中世纪形成东西方教育文化典型的基础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