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尽管教育文化的形成因素比较复杂,涉及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部落群体及经济、政治、人文、战争、科技、信仰等诸多因素,但是我们可以宏观切分出不同的历史阶段,从中寻找影响教育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以便把握东西方教育文化的异同。
从地理位置上看,中国与西欧处在中东地区陆路的两侧,在人类早期,甚至在中世纪以前,中国与西欧也相对地具备自然隔离或战争隔离的条件;人类历史也给予了证明。因此,由于人类群体在地理位置上较长时间的隔离,必然带来群体文化上的差异。当然,教育文化也不例外。尽管教育文化的形成因素比较复杂,涉及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部落群体,以及经济、政治、人文、战争、科技、信仰等诸多因素,但是还是可以宏观地切分出不同的历史阶段,从该阶段中寻找影响教育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对此加以陈述对比,以便把握东西方教育文化的异同。下面,我们就尝试以“切段”的方式,陈述对比东西方教育文化的关键要素,期望能找到不同教育文化形成的原因,看到并把握两种教育文化的优劣。
公元500年之前,形成中国教育文化基础要素概要性陈述
(观点)经济基础要素、政治基础要素、文化基础要素、宗教基础要素、科技基础要素以及战争规模频度及破坏性要素,对公元500年之前我国教育文化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经济基础要素。就中国早期而言,早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就建立了夏朝,而后经过商、周两朝代大约13个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古代中国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农村占绝大多数,是自给自足的农耕自然经济社会。这样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土地”是古代中国人最重要的生活要素,即古代中国人与土地建立了关键关系;这一关系,决定了古代中国人依附于土地,即只要拥有土地或拥有土地耕种就有了财富、就有了生存的保障。一般情况下,拥有土地便能过上稳定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生活。
政治基础要素。从社会政治看,中国夏朝废弃了传统部落“禅让”制,实现了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通过商朝的进一步发展,周朝在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上,完善了“宗法制度”的组织形式,实行了“分封制”。从此,中国层层的相属宗法关系,使族权和政权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左传》)。如周天子拥有全国土地和人民,由他分封给各诸侯、卿大夫、士,再由这些贵族们层层分封土地给平民或奴隶耕种;再如我国古代周朝的“井田制”等。这样,实现“天子”是普天之下的最高统治者,将政权通过族权建立起来,通过宗庙祭祖的仪式,确立族长权威,反过来强化政权统治。因此,中国从古代就奠定了“家国同构”的基础,即中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始终是“家天下”的管理模式。从公元前221年开始,秦、汉两朝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制国家。220—589年,中国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不安、分崩离析的社会,但是中国主流政治,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
文化基础要素。从文化形成看,以商代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汉字,是独具特色的方块表意文字。经过秦朝的“书同文”,统一了文字,促进文化交流,以此形成并强化了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另外,由于周朝宗法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周代礼制的基础,形成了“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威严不行;祷词祭礼,供祭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礼记·曲礼》)的礼制文化。然而,从春秋战国开始,出现了“诸子百家”林立的文化现象。诸如,老子(约公元前580—前500年)主张“无为而治”,创立了道家学派,著述《老子》一书。战国时期,庄子(公元前369—前286年)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著述《庄子》一书;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准则,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末期,以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代表作有《韩非子》;除此以外,较有影响的学派有——墨子(公元前468—前376年)反对世卿世禄制度,提出“兼爱”理论;战国时期,以邹衍(约公元前305—前240年)为代表的阴阳家,以阴和阳来概括宇宙间的基本法则,以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即五行的变化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代表作有《周易》等。以上各文化学派,对古代中国社会都产生了相应的影响。
秦朝践行了法家理论,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二世而亡,被汉朝取代。汉初统治者采用“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三纲五常”等理论,丰富了孔子的儒家思想,神话了“皇权”,奠定了儒家社会秩序管理的基础,最终儒家文化成为汉代文化的主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经典和儒家文化,几乎一统天下。
宗教基础要素。古代中国不是宗教国家。虽然夏朝、商朝都有尊神敬鬼的习俗,但是从汉代开始具有现世文化、世俗性特点的儒家文化已成为社会的官方文化,然而它是人生哲学,更侧重于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虽然它经过汉代董仲舒吸收古代中国各家之学,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说,赋予了“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的理论构建,解释了人类现世境况的原因——“天意”,为中国人的精神归宿找到了安放地——命运使然;尽管在古代中国的世俗社会中,祭天、祭祖以及求得神灵保佑等也较为盛行,但是,除我国道教外,它们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宗教色彩。因此,我国民族文化的基础——儒家文化,是敬鬼神而远之的超宗教文化。
科技基础要素。公元500年以前中国古代以数学和天文学为代表的科学。我国商代甲骨文记载,自然数已采用十进位制;先秦的八卦中也孕育了古老的二进制思想;战国时期成书的《墨经》,论述了各种几何问题;西汉成书的《九章算术》对分数运算做了系统的叙述,提出了明确的负数概念及其加减法则,方程及方程组解法等问题;4世纪的《孙子算经》运用了数论中“关于一次同余式”问题;《数书九章》用“大衍求一术”进行计算,即世界公认的“中国剩余定理”;魏晋时代刘徽计算时已用小数,南北朝时期祖冲之(429—500年)计算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比外国早1000多年。
我国古代在上古时期就设立了“天官”——管时间、观天象,这对于古代科技进步产生了一定影响。“约公元前24世纪,帝尧时代已经知道一年有366天,懂得用天空中不同的恒星来划分四季”[11]。公元前1200年左右,出现用“圭表”计算历法,周代时用其观测日影确定季节;公元前140年左右成书的《淮南子》记载:“日中有踆”,即太阳黑子的记载;公元前613年,鲁文公十四年秋“有星索入北斗”,公元前467年,“秦厉共公十年彗星见”;公元前4世纪,魏国人石申编著《石氏星经》,公元1世纪汉代,星图已有118组,783颗星;对宇宙结构,汉代形成了“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等假说并曾经展开激烈辩论。
在技术领域,商周时期已在冶金中广泛使用木炭;春秋战国时期发现了硝石和硫黄的药物性能;公元前3世纪初即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针,时称司南;公元前2世纪,发明了造纸术;晋朝时期,晋人发明了墨拓技术;公元前1世纪《周髀算经》和3世纪《海岛算经》均使用了“重差数”测量技术;《墨子》叙述了杠杆的应用,光学现象、物体运动、随意平衡、轮轴及斜面受力分析;汉代时期戽斗、“过山龙”等在灌溉中的应用。
战争规模、频度及破坏性要素。公元500年前,我国古代规模比较大的战争,一般发生在朝代更迭时期,如夏朝(约公元前2070—前1600年)与商朝(公元前1600—前1046年)换代时期;商朝与西周朝(公元前1046—前771年)的换代时期;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与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换代时期。内部局部战争,如发生在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时期和魏晋南北朝(220—589年)时期的战争;此期间局部战争的频次较高。总体上看,一般的古代战争其破坏性相对较小,而改朝换代的战争一般来说破坏性较大。
公元500年之前,形成西欧教育文化基础要素概要性陈述
(观点)从经济基础要素、政治基础要素、文化基础要素、宗教基础要素、科技基础要素以及战争规模、频度及破坏性要素等方面来比较,公元500年之前中国和西欧教育文化有着明显不同。
经济基础要素。从地理位置上看,西欧位于两河流域的西部,处在地中海及大西洋沿岸,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但陆地雨水量,更多集中在冬季的几个月里,因此,农业革命后,西欧的农业发展,远不及东方的中国。西欧的经济单位是庄园经济,也是自己自足的农业经济,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特点,更是人类生存的需要,西欧人必须充分利用海洋资源,除通过捕捞从海洋中获取生存物质外,必须充分利用海洋运输的交通条件,发展海洋贸易,换取人们生产生活所需物品。商品交换,必然促进市场的繁荣,由此将形成商品交换的场所,分划出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群体。到公元前6世纪末,古希腊的部落组织就让位于城邦;到公元前5世纪时,整个地中海地区环布繁盛的与古希腊城邦一模一样的海外殖民城邦,而不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城邦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因此,西欧的庄园经济和商品贸易经济并存,是其公元500年前发展的特点。
政治基础要素。以雅典城邦社会政治为例。雅典城邦同古希腊其他城邦一样,最初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集体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尔后,增设由全体男性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是城邦最高权力机关,不仅处理一般问题,而且为政府在外交、军事、财政等领域的活动作出决定;所有贫民可担任公职,公职实行薪酬制;增设陪审团作为最高民众法庭,来限制最高法院权力,所有公民可作为陪审团成员,陪审员实施抽签产生。公元前4世纪,在亚历山大统治下,“典型的城市基本上都希腊化了,都有选举产生的地方行政官、议会和市民大会。”[12]罗马帝国时代,城邦社会的政治基础,组织形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文化基础要素。先来考察西欧文化的产生。西欧文字是字母文字系统,是古希腊人在腓尼基人(互人)于公元前13世纪将西奈半岛上闪米特商人的字母文字系统发展成23个辅音字母组成的字母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元音字母后创立的语言系统,经过改进后,由罗马人传到西欧。虽然都是字母文字,但不同的隔离地区,由于语言不同,字母形式及其组合也有不同。在公元前的5世纪中叶,古希腊也产生了一批思想家,如智者派的代言人普罗塔哥拉(公元前481—约前411年)从他的一句“人是万物的尺度”名言中可感受到他的思想;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坚信依靠永无休止的谈话,可以发现有关“绝对真理、绝对善、绝对美”的观念,由此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以“高尚的谎言”作为其理论根据,将其政治理想,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并从教40年;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他执着寻求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秩序,开创了逻辑学、物理学、生物学和人文学科诸领域。从这些古希腊思想家的不同思想中,我们能够依稀感受到古希腊文化的本质。下面,让我们再以两位古典希腊历史学家的记录,进一步体会其文化本质的真谛。
希罗多德记载了雅典人与波斯人战争取得胜利后,古希腊人对波斯国王谈及自己同胞时说:“虽然他们是自由人,但并非在各个方面都是自由的;法律是他们的主人,他们畏惧这位主人甚至你的臣民畏惧你。法律规定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法律的条文始终如一。法律禁止他们临战逃脱,不管遇到的敌人有多少;要求他们作战时坚如磐石,或者战胜敌人,或者死于敌手。”[13]
修昔底德记录了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经过27年苦战最后屈辱投降的历史。他写道:“关于战争事件的叙述,我确定了一个原则,不要偶然听到一个故事就写下来,甚至也不单凭我自己的一般印象作为根据;我所描述的事件,或是我亲自看见的,或是我从亲自看见这些事情的人那里听到后,经过我仔细考核过了的。就是这样,真理还是不容易发现的:不同的目击者对于同一事件有不同的说法,因为他们或者偏袒这一边,或者偏袒那一边,或者由于记忆的不完全。我这部历史著作很可能读起来不引人入胜,因为书中缺少虚构的故事。但是如果那些想要清楚地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事件和将来也会发生的类似事件(因为人性总归是人性)的人,认为我的著作还有一点益处的话,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我的著作不是只想迎合群众一时的嗜好,而是想垂诸永远的。”[14]
古希腊文化对古罗马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又是怎样影响西欧的呢?公元3世纪,古罗马人征服古希腊文化中心地带后,有各种专长的古希腊人——伦理学家、诗人、杂技演员、主厨等被带到古罗马,使上层阶级的古罗马人感受到古希腊人非凡的雄辩艺术和高水平的演讲,一个新的知识世界被古罗马人接受;古罗马上层家庭请古希腊人做家庭教师,讲授希腊语言、修辞学、哲学与文学等。“公元前1世纪,送年青的罗马人到雅典或罗得岛的哲学学校去受教育,已是很普遍的事情。”[15]古希腊文化对古罗马产生了重大影响,并经过古罗马的适度改变,“然后传播给从未直接接触过希腊文化的不同民族——高卢人、日耳曼人、不列颠人和伊比利亚人”[16]。
宗教基础要素。西欧是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基督教是在犹太教的基础上,经过希腊化犹太教徒——圣保罗的发展,使其成为不论种族、不分男女、不论老少的全体人类的宗教。尽管这一宗教,开始时也受到官方的迫害,但到399年,就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早期教父们的工作,主要是将希腊哲学与基督教教义结合起来;与柏拉图哲学的结合,完成了基督教第一次知识的大综合。耶稣是人类的救世主,是仁爱的上帝唯一的儿子,是上帝派耶稣来到人世间替人类赎罪的;上帝是完美的,无所不能,只要人类顺从上帝的意志,就可以升入天堂,获得永恒的幸福,否则将坠入地狱,遭到永恒的惩罚。因此,敬畏宗教是西欧人主流的宗教精神文化,为拯救人类精神痛苦提供了安慰、保护和指导。基督教是影响人类最广的宗教之一。
科技基础要素。公元500年前,西欧的科学与技术。关于科学,为了比较方便,依然考察数学和天文学。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前547年)在埃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几何学基础上,提出了系列几何定理,如“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所对的角相等”;“直径平分圆周”;“半圆的内接三角形,必为直角三角形”;“两条直线相交,对顶角相等”;德谟赫利特率先证明了:“圆锥、棱锥的体积是其同低等高圆柱、棱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命题;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至前570之间—约前500年)将“数”提高到宇宙本原的高度,创立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欧几里得(公元前330—前275年)编辑了系统化、理论化的几何著作——《几何原本》;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前212年)著述《方法论》;阿波罗尼乌斯(约公元前262—前190年)研究圆锥曲线著述《圆锥曲线论》;丢番图(246—330年)著述《算术》。
战争规模、频度及破坏性要素。公元500年以前,古代西欧国家的战争及破坏性,主要发生在地中海沿岸的周边地区。公元前2000—前1500年,北方地区赫梯人建立了赫梯帝国;南方埃及人建立了埃及帝国;东方建立了亚述帝国。到约公元前1200年前后,腓尼基人、阿拉米人、希伯来人入侵上述三大帝国。公元前1100年前后第二亚述帝国扩张,但到公元前612年,第二亚述帝国结束。公元前550年波斯人,建立波斯帝国,统一了中东。总体上看,与近现代战争相比,当时的战争的破坏性是比较小的。
关于希腊地区的战争及破坏性。公元前2000年,亚该亚人入侵希腊,到公元前1600年,建立了许多小国;迈锡尼人,公元前1500年,占领克里特岛;公元前1200年前后,多里安人攻占了迈锡尼,从此希腊进入黑暗时代。公元前800年,希腊诸城邦崛起。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迦太基与希腊人发生系列战争。公元前499—前449年希腊与波斯帝国发生战争。到公元前4世纪初,迦太基与罗马发生战争,即布匿战争,到公元前146年,迦太基灭亡。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统治希腊城邦,公元前3世纪初,亚历山大帝国形成三个王国。公元前1世纪,结束了希腊划时代,开始了罗马时代。从232年开始,罗马帝国与波斯帝国,发生了系列战争,364年,签和平协议;395年,罗马帝国为便于管辖,分为东西罗马帝国;406年开始西罗马无力阻止入侵,到476年,西罗马灭亡;东罗马帝国与波斯帝国的战争持续到631年;651年,萨珊波斯帝国灭亡。
值得强调的是,地中海区域,除以上较大规模战争外,城邦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如公元前404年雅典与斯巴达发生战争等。但总体上看,与近现代战争相比,当时战争的破坏性都是比较小的。
下面,以表格的形式对形成东西方教育文化典型的基础要素做一对比(见表4-1)。
表4-1 形成东西方教育文化典型的基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