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安庆市举办校园文化节,我应邀参加。开幕式在桐城中学举办,借此机会全面细致对桐城中学进行了考察。
桐城中学由桐城派后期大师、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1840—1903)先生于1902年创办。汝纶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为国育人,以求“富国强兵”。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深入探求西方的科学和哲学。为勉励后人,他亲笔题写“勉成国器”的匾额和“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的楹联。这所学堂即今桐城中学的前身,它是安徽省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是吴汝纶推行新式教育的实验园地,其影响巨大而深远。
桐城中学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我国前驻法大使、文化部部长黄镇;农工民主党首任主席、前交通部部长章伯钧;北平市首任市长何其巩;美学大师朱光潜;两院院士孙德和、慈云桂、陆大道;著名核物理学家疏松桂、方正知;哲学家方东美;古文论家马茂元;著名作家方令孺、叶丁易、舒芜等曾就读于此。
桐城中学人文景观众多,其中校园八景令人震撼,分别是半山阁、紫藤、后乐厅、钟楼、石刻柱、惜抱轩的银杏树、左忠毅公祠、二野渡江司令部旧址,现记录如下。
一、“半山阁”
即吴汝纶创办的原桐城中学堂藏书楼,坐落于桐城中学校园内,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曾在桐城中学堂任教的日本教师早川东明参与设计。半山阁系两层砖木结构,由楼、阁两部分组成,暗依“楼”西山墙而建阁,外露东山墙,故名。“阁”坐东向西,面阔三间,宽8.9米,进深一间,长3.4米,两层,仿歇山式顶,高8.4米,底层砖砌护墙,南北各开一门。由北门而入,有楼梯通向楼层。楼为木结构抬梁式,北、西、南三面临空,设栏杆扶手,可凭远眺,檐下装有挂落,内装木板天花,中镶一长方藻井,长3.7米,宽2.4米,深0.5米。山墙中间,有两道券窗,可与东楼隔室相望。两侧,各辟一道券门,通往东楼前后楼廊。屋面青灰小瓦,屋角设子角梁,飞檐翘角,造型美观。阁楼中悬有吴汝纶题写的“勉成国器”行楷横匾及“后十百年,人才兴奋,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的行楷楹联,鎏金阳文,光彩夺目。阁东为“楼”,南北朝向,面阔五间,宽18.7米,进深通为一同,长6.3米,高两层,两坡顶,小瓦铺盖。东西墀头山墙到顶,前后上下设廊,两面四柱到顶,檐下亦设挂落。楼下廊壁,各开8面双开长窗,宽敞明亮。楼层木板铺面,板壁长窗,扶手栏杆,雕花刻木,平涂朱色,庄重大方。“半山阁”的设计形式和建筑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古建筑专家单士元、罗哲文、郑孝燮曾称颂它是“凝固的音乐”。
二、“紫藤”
“紫藤”为校园一景,其景告诉我们,做人应如松柏挺拔向上,不可如紫藤匍匐在地。
三、“后乐亭”
位于桐城中学校园左侧,是一座四柱八角飞檐式亭阁建筑,左侧屹立着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桐中老校友黄镇同志纪念碑,其铭文为安徽省级老干部、书法家张恺帆所书,匾额“后乐亭”系黄镇亲题。取自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钟楼”
桐城中学校园内有一钟楼,高10多米,钟楼上悬挂的青铜大钟已经敲了100多年了,尽管如今众多学校都用电铃提示学子上下课,而桐中一直敲着铜钟,铜钟声声,警示童男童女,奋发学习,早日成才,报效祖国。“桐中敲铜钟,童男童女同上学”,这是雕刻在安徽省桐城中学校园内石碑上的上联,游人至此都要吟诵,但至今尚无人对出下联。
五、“石刻柱”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游览过桐城中学校园的人都知道这十六个字是桐城中学创办人之一方守敦先生在石刻柱上所书的六朝佳句,笔力遒劲,盘郁苍古。现学校奠以石基,围以栏栅,四周碧草如茵,繁花似锦。每年京沪高官、江淮雅士来桐城中学游览,莫不景仰这座石刻柱,赞叹方先生书法之神奇,叹服方先生集此两行六朝佳句寓意深远。这两行佳句出自南朝梁时名士陶宏景《答谢中书》中。方先生选此佳句,固然与桐中背负青山,面临溪水的实景有关,同时也鼓励学生学业上进,人品清纯。
六、“惜抱轩银杏树”
在桐城中学校园内东北隅,系姚鼐书屋“惜抱轩”旁之宅树。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人翰林,官至刑部郎中,充四库全书编修官。中年弃官,先后在江宁、扬州、徽州、安庆主持钟山、梅花、紫阳、敬敷书院达40余年,士争受业。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刘开、姚莹为其著名弟子。姚鼐出身翰墨世家,颇负盛名,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为桐城派文学理论集大成者。继承方苞的义法和刘大槐的“神气”学术思想,发展成为桐城文派理论的完整体系。他提出为文“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备”,“神、理、气、味为文之精,格、律、声、色为文之粗”二者合一的创作主张以及“阳刚阴柔”等艺术风格论,把桐城派文学理论推向一个高峰。其散文以“醇正严谨”著称,清通自然,简洁明快。著有《惜抱轩文集》《惜抱轩诗集》《惜抱轩尺牍》《九经说》《三传注》《五七言近体诗钞》;选编;《古文辞类纂》,影响深远。姚氏十世迁入县城,先后居“天尺楼”、“雁轩”、“树德堂”、“初复堂”。鼐八岁(1738)由“树德堂”徙居“初复堂”,后建“惜抱轩”书屋,植此树。银杏树至今已有200余年,树围2.8米,高21米,树冠面积39.16平方米,挺拔参天,枝繁叶茂,终年苍翠。1986年,桐城县人民政府,拨款于树周围建钢筋水泥质地六方形栏杆,每方长3.2米。勒石立碑,碑高0.5米,宽1米,厚0.15米。碑文正楷阴刻:“本校东隅,原为桐城派文学大师姚惜抱先生故居。姚先生自公元1738年来居于此,至1955年划归本校改建教学楼,姚先生及其后裔计居217年,此银杏树乃姚氏园中故物。建栏保护,以供观赏,如睹前贤之风范,因刻石纪念。1986年秋,桐城中学志。”左忠毅公祠,坐落于市区桐城中学校园内,建于明崇祯年间,是纪念左光斗的专祠,简称“左公祠”。2002年,桐城中学对该祠进行了全面维修。现左公祠占地面积1027.27平方米,分前进、中进和后进三部分,均为木构架建筑,建筑格调较高。
七、“左公祠”
位于桐城中学校园内。左忠毅(1575—1625),名光斗,字遗直,号浮丘,明朝桐城人。明万历进士,曾任大理少卿;左佥(qiān)都御史。天启四年(1624),左上奏弹劾魏阉党三十二条斩罪,被诬下狱,受酷刑死于狱中。魏忠贤死后,被追谥为“忠毅”。《左忠毅公逸事》(逸事,指散失的没有流传的事迹)选自《方望溪先生全集》卷九作者方苞(1668—1749)字凤九,一字灵皋,晚年自号望溪。桐城人。清初散文家,清代古文“桐城派”创始人之一。
《左忠毅公逸事》记载:先父曾经说,同乡前辈左忠毅公在京都附近任学政。一天,刮风下雪特别寒冷,左公带着几个骑马的随从外出,微服私访到一座古庙。在厢房里见一个书生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文章刚写成草稿。左公看完了,就脱下貂皮外衣盖在书生身上,替他关好门。左公向庙里的和尚问这个书生的来历,原来他就是史可法。等到考试,吏官叫到史可法的名字,左公惊奇地注视着他,他呈上试卷,就当面签署他是第一名。又召他到内室,让他拜见了左夫人,并对夫人说:“我们的几个孩子都平庸无能,将来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的只有这个书生罢了。”
等到左公被送进东厂监狱,史可法早晚守在监狱的大门外边,可恶的太监防备看管的很严。即使左家的佣人也不能靠近。过了好久,听说左公受到炮烙酷刑,不久将要死了,史可法拿出五十两银子,哭泣着跟看守商量,看守被感动了。一天,看守让史可法换上破旧衣服,穿上草鞋,背着筐,用手拿着长铲,装作打扫粪便的人,看守把史可法引进牢房。暗暗地指点左公待的地方,左公却靠着墙坐在地上,脸和额头烫焦溃烂不能辨认,左边膝盖往下,筋骨全部脱落了。史可法走上前去跪下,抱着左公膝盖就哭泣起来。左公听出是史可法的声音,可是眼睛睁不开,于是奋力举起胳臂用手指拨开眼眶,目光像火炬一样明亮,恼怒地说:“没用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可你来到我这里!国家的事情,败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我已经完了,你又轻视自己不明大义,天下事谁能支持呢?还不赶快离开,不要等到坏人编造罪名来陷害你,我现在就打死你!”于是摸索地上刑具,做出投打的样子。史可法闭口不敢出声,小步紧走地出来。后来史可法常常流着泪讲述这件事,告诉别人说:“我的老师的肝肺,都是铁石所铸造出来的。”
崇祯末年,张献忠在蕲春、黄冈、潜山、桐城一带活动。史可法凭借凤阳、庐州道员的身份奉命防守御敌。每次有警报,就几个月不能上床睡觉,他让士兵轮番休息,可是自己在帐篷外边坐着。挑选了强健的士卒,命令二人蹲坐着用背靠着他,过了一更鼓就轮流替换一次。每到寒冷的夜晚站立起来,抖动自己的衣裳,铠甲上的冰霜散落下来,像金属响亮的声音。有人劝他稍微休息一下,他说:“我对上怕辜负朝廷,对下怕愧对我的老师呀!”
史可法指挥军队,往来于桐城。一定亲自拜访左公府第向太公、太母请安,并到厅堂上拜见左夫人。
我本家的老前辈涂山,是左公的女婿,他和先父很要好,说左公在监狱里对史可法讲的话,是亲耳从史可法那里听到的。
八、“二野渡江司令部旧址”
渡江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司令部(简称渡江战役二野司令部)旧址,位于桐城市北大街桐城中学校园内。1949年4月19日,司令部由舒城移此。作战室设在中学图书室内,此系一幢高台基的近代建筑,面积231平方米,坐西朝东,抬梁式砖木结构,下为砖石垒砌台基。面阔一间,进深三间,四周设回廊,宽1.2米,回廊设16根木柱,垫以四方石柱。砖砌隔墙,东设大门,南北墙各设五个券窗,两旁设边门。西墙设两个券窗。梁架结构露明,五根硕大七架梁,四角用扒梁与之连接。屋顶四坡水,小瓦铺盖。现辟为“二野渡江司令部展馆”,向海内外开放。据《二野大事记》和二野司令部《阵中日记》记载:4月15日二野在此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邓小平传达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刘伯承号召部队:“用最大力量,进行渡江作战准备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4月17日,刘、邓向西线部队下达了于21日开始渡江作战的命令,决定所属三、四、五兵团渡江的部署。4月19日,“野司首长均至桐城指挥”。4月21日,“二野所属部队遵命于17时30分开始炮击,17时55分开始登船渡江”。渡江战役取得全线胜利后,司令部于4月28日离开桐城,经合肥、全椒,4月29日到达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