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何炳章教育文选》,心里沉甸甸的。第一卷文选出版于1997年,第三卷文选付梓于2007年,十年一剑,其间“付出过,开拓过,创造过,困惑过,诤谏过,无奈过,顾全过,委屈过,振奋过,痛苦过”。“为谁辛苦为谁忙”——炳章同志引用《诗经·王风·黍离》中的诗句表达他的心曲“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进而用他自己的语言回答:这一切都是“献给我所钟情的教育事业”。炳章同志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执著。
我认识炳章同志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那时他已是合肥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我在肥西师范教书,他到我们学校视察,开座谈会时,作为一位领导者,他静静听完我们的发言,然后侃侃而谈他的观点,很儒雅,很谦和,特别是他谈话时拿出一叠厚厚卡片以提供谈话背景资料的情景,时至今日,历历在目。这以后,对他的了解逐渐多起来,知道他经常直接走进课堂听课,知道他在一所学校进行系列的教学改革,知道他在工作之余勤于理论研究和写作。光阴荏苒,转眼数年,前两年在一次会上见到他时,他告诉我,他即将从市人大副主任的位子上退下来,他最近在学习电脑,因为以后文字打印他要全靠自己了。他的勤奋、他的探求令我感动。王夫之云:“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我想,在炳章同志成功的诸多因素中,对事业忠诚之后便是对事业的勤奋了,勤奋成就了他的事业,炳章同志给我的鲜明印象是:一位孜孜不倦的研究型的教育领导者。
炳章同志的文章我很喜欢。其一,短小。“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话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时下所见文章空的、长的不在少数,且空的和长的大多连为一体。炳章同志的文章短小,但令人耳目一新。其二,有感而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其事要躬行。”炳章同志的文章灵感多来自于实践、多来自于思考、多浸透自己汗水、多是自己心血结晶,故而生动。其三,见微知著。文章短小并不太难,难在有真知灼见。韩愈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炳章同志的一些关于教育的观点很有见地,阐述时由具体事例引发,再由具体到抽象,终而得出很有价值的观点,能用尽量小的篇幅说清很复杂的事情,这便是大本事了。
在炳章同志所阐述的诸多教育理念中,我尤其欣赏教育管理上的中观指导论。如炳章同志所述“只有站在独特的中观立场上,养成独有的中观眼光,运用独到的中观策略,才能防止对上‘述而不作’,食而不化,从而将宏观决策具体化地落实在微观领域里;才能防止对下‘中而不介’,照抄照搬,从而将正确理念创造性地贯彻到生动实践中”。这是方法论,炳章同志是对校长而言的,其实何止校长,许多人大多时候多处于中观位置,理解、掌握好这种方法,便能在实践中自觉领会透上级决策的精神实质,深入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把两者很好结合,从而提出正确的中观层面的指导意见以指导工作,这便是创造了。
炳章同志在他的文选第三卷《自序》中说:“我有足够的信心,在未来的岁月里,干得更实在,过得更自在一些,令这个短促的人生显得更为精彩一些。”“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让我们满怀热情,以期待炳章同志新作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