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首甘为孺子牛——与年轻的家长漫谈家教(1 / 1)

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种谷,十年之计在于树木,百年之计在于树人,可见育人是件大事。就一个人所受的教育来讲,无非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就家庭教育言,天下父母大抵是一样的心情,都盼望子女成人成才,但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如何给孩子以帮助,如何使其健康成长,却是每个做父母的要关注和思考的。我想就此与年轻的父母聊一聊。

自己孩子自己带

——亲情孕育于生活

自己孩子自己带,按理讲没什么好说的。可是,时下自己孩子不是自己带的可不少,而且越来越多。你看,爷爷奶奶带的、外公外婆带的、保姆带的。当然,这里面也有的年轻家长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靠自己确实带不了。但是,我要说,别人帮忙可以,但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自己带,以自己为主。为什么,从法律层面讲,父母有对孩子进行义务教育的法律责任;从教育的角度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不止一位带孙子的爷爷或奶奶说,我管孙子接送和生活还可以,学习方面的事真的管不了,年纪大了,跟不上时代了;从亲情的角度讲,孩子正是从父母日常的、琐碎的、艰辛的抚育中感受到爱和温情,才会感激、热爱、尊重父母,年轻的父母还从自己抚育孩子的过程中直接感受到为人父、为人母的不易,从而更加感激自己的父母。从深处说,这是人类亲情的链条和纽带形成的基础,这纽带也从一个方面维系着我们的家庭和社会。这倒让我想起两个小故事。一个是“羔羊跪乳”,语出古训《增广贤文》,说的是很早以前,一只母羊生了一只小羊羔。羊妈妈非常疼爱小羊,遇到狼等动物伤害小羊时,羊妈妈会拼着性命保护小羊。小羊说:“妈妈,您对我这样疼爱,我怎样才能报答您呢?”羊妈妈说:“我什么也不要你报答,只要你有这一片孝心就满足了。”小羊听后,“扑通”跪倒在地,表示难以报答慈母深情。从此,小羊每次吃奶都是跪着,以感激妈妈的哺乳之恩。另一个故事叫“乌鸦反哺”,出自《本草纲目·禽部》:“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据说这种鸟在母亲哺育下长大后,当母亲年老体衰不能觅食或者双目失明飞不动的时候,就四处去寻找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到母亲的口中,从不厌烦,一直到老乌鸦临终,以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我想,在某种程度上,萦绕在人们心头的“反哺情结”至今仍是维系社会及家庭走向和谐、温馨和安宁的重要力量。

梅花香自苦寒来

——孩子学习的苦与乐

学习是件艰苦的事,中国有“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和“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古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马克思讲过的一段话;“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岖小路上攀登的不畏劳苦的人们,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同样的意思用诗歌表达的有当代诗人王家新《在山的那边》:“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现代教育并不否认“刻苦学习”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前不久我接待“中美基础教育管理者领导能力建设项目”美国校长代表团谈话,校长向我抱怨一些美国孩子学习不刻苦,他们为中国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而感动。

当然,这绝不是说不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因为相对而言,中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还存在内容较多和难度偏大问题,教育部门和学校正在继续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呢,这涉及学生健康成长的问题。人的童年应当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这应该是人生的一段最美好时光,人的这段时光将随着童年的逝去而永远逝去,且不可复制,正所谓“千金难买少年时”。所以常见有的人为没有享受过美好童年而欷歔不已。

也许我们的家长常常面临“应该让孩子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还是让他们习惯于竞争的残酷从而在未来的成人世界里获得更高的成就和满足感”的艰难抉择。但是我要说,二者就非要这么对立起来么,一定要非白即黑、非此即彼么,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么,或者说我们就不能“把握好一个度”、找到解决这一对矛盾的最佳点么,在前不久参加的第三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及中美省州教育厅厅长对话会上,我强烈感受到中美两国教育家对教育方式差异的关注和交流的愿望。我不知道大家可关注过前不久媒体报道的一位被叫做“虎妈”的美籍华人育儿的故事,简言之是这位华裔母亲用中国传统的比较严厉的教育方式成功培育并使自己女儿进入美国著名院校,美国母亲认为她虐待了儿童但又无奈她获得了成功;中国母亲困惑的是我们正在学习美国的教育方式,怎么美国的母亲反倒采用我们传统的方法。倒是这位美国母亲讲得很朴实,她说:“我对孩子采取较严格的管教方式是鉴于美国学校教育和我犹太丈夫家庭教育的过于宽松。”可不可以换一种新的角度来评价这位母亲呢:她从家长的角度自觉不自觉地在调和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

也谈补课是与非

——补课面面观

时下关于学生补课的讨论颇多。

严格意义上的补课是一种教学方式,这一节课没听懂,或这一段时间因病、因事请假把课落下了,于是,老师抽空给补一补。这种补课无可厚非,如同吃饭,偶尔未吃或未吃饱再吃一点呗。

但现在的补课变味了,变成常年的事了,变成每天三顿饭以后的第四顿了。晚上你常常会看到行色匆匆赶去补课的孩子。而一些家长也进入了补课的误区,节假日孩子做完作业还有点空,不补课家长的心悬着,补点课,安排满了心里才踏实;还有的家长甚至想通过补课把孩子补成最好生。这就形成了补课的需求市场。

那么为什么有的学校也补课呢。这些学校考虑的还是学校的升学率,希望通过补课提高质量进而提高升学率。当然也有极少数学校和教师为收费补课的,那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严重违背了教育的职业道德和操守,违反了我省义务教育法实施办法。

从家长层面,我想主要是督促孩子正常学习,尤其是课堂学习,你想,课堂不好好学习靠课下补,课下补得半生不熟又靠课堂上学,这就像正餐吃的不香,靠营养品,吃了营养品之后,吃正餐又没胃口,循环往复、事倍功半。再说,你不妨留心一下,哪家的孩子是靠补课补成优秀的。

学校集体补课以提高质量的做法不仅违反了国家的教学计划,而且是个懒办法、笨办法。真正的好办法是提高教师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

回过头来说,对于差生,我们还是要因材施教,多多给予课后辅导,但那应该是免费的、个性化的,是满含对学习上弱势群体的爱与关怀的。

又到高考中考时

——帮助考生心理调适

年年岁岁花相似,又到高考中考时。

考试自然是孩子自己的事,且有老师的具体指导。但家有考生的家长此时难免心焦,在孩子最需要关心的时刻,能为孩子做点什么呢。

大考在即,作为家长都会有意无意地以这种或那种方式给孩子提点希望。这些希望并不好提,提高了不切合实际,反而增加孩子的压力;提低了,孩子缺乏适度的压力,缺少应有的动力。记得自己的孩子高考时,自己为此颇费脑筋,思之再三给孩子提了八个字要求:“尽心尽力,无怨无悔。”我想,只要你尽心尽力就成,如何尽心尽力,自个儿把握吧。大考在即,考生家里往往形成两种氛围,有的家庭“如临大敌”,气氛弄得挺紧张,大人走路讲话都小心翼翼,这种心态传递给孩子,孩子也会不知不觉地紧张起来;还有就是什么准备都不做,过于松懈,孩子也缺少适度的紧张感和对考试的神圣感。我想,家长最好做到内紧外松,就是一切考虑周详,外部不露声色,为孩子营造一种常态的家庭气氛。

考试过程中,家长更要保持平常心,生活保持常态,特别是高考中考考试科目较多,让考生考一科、了一科,越来越轻松。千万不要这科刚考完,家长就火急火燎地刨根问底,让学生“心有包袱”,不能做到全心全意面对新一科考试。

考试结束了,尤其是试题的标准答案出来了,水落石出。这时考得不理想甚至失误的同学和家长都面临新的考验。有的家长能正确对待这考验,平静地最起码表面平静地接受结果,同时留心孩子的不足出在哪里,以便日后提出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而有的家长以为考也考了,说轻点重点也不影响孩子了,于是开始对孩子抱怨、数落,甚至一时情绪失控说出伤害孩子感情的话来。其实,父母要知道,后悔和赌气都是无益的,要知道这个阶段是这些孩子感情最脆弱的时期,他们嘴上不说,但心里已经为自己的失误懊恼、自责、愧疚,他们现在最需要的是理解、安慰、鼓舞。这也是父母最大限度释放善意的时候,我觉得最有效的方法是父母动员孩子到户外走一走,自然是永恒的、美丽的,无声的自然会让孩子乃至家长感受到所面临的困难并非天大的事、并非不可逾越,自然和时间会慢慢化解孩子心中的块垒而重新积聚新的力量。同时,孩子会从这件事中感受到父母的博爱并由此而受到激励。从远处说,这次经验会让孩子懂得,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挫折和失败,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暖是疗治自己心灵创伤温馨的港湾。

春雨润物细无声

——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

家庭教育应以德育为首。品德是做人的根基,行为的准则。无论中国或是外国、无论是古代或者现代、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家庭层面,都是把品德培养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傅雷家书》是教育孩子先做人、后成“家”充满父爱的教子名著,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在1954—1966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我建议年轻的父母可以读一读。

家庭教育应联系生活。家庭教育忌空头说教,好的家庭教育往往结合孩子的日常生活,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如“春雨润物细无声”。《三字经》为启蒙读物,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弟子规》则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弟子规》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家庭教育身教重于言教。有一个《曾子杀猪》的寓言。说曾子的妻子赶集,儿子也要跟着去。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不要去,我回来杀猪给你做酱汁烧蹄子和猪肠炖汤。”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看见曾子准备杀猪,忙上前阻拦,并说:“怎么拿我哄孩子的话当真呢?”曾子说:“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谎的。不然很难教育好孩子。”曾子的妻子觉得丈夫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心悦诚服地帮助曾子杀猪、为儿子做好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曾子用言行告诉人们,为了做好一件事,哪怕对孩子,也应言而有信,诚实无诈,身教重于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