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师德职前培养常用的方式与方法(1 / 1)

师范院校担负着培养师资队伍的重要任务。师范生是未来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不仅要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较高的道德境界。师范院校的德育工作,不仅影响师范生本人的发展,还将影响其未来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德育方法作为德育实践活动的中介和桥梁,是提升德育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关键因素。因此,师范院校必须重视培育学生的师德,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师范生具有初步的职业道德。

师范院校培育学生师德,主要有三个途径和方法。

(一)课程

课程是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在职前进行师德教育、列入课程编制计划中的实体内容。任何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会围绕培养目标设置一系列的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系统地向师范生传授学科教学内容。也就是说,课程在这里专指学科课程,作为活动的相对概念。课程连同它的操作载体——学科教学一起,成为包括师范院校对未来教师的师德进行职前培训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课程作为师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它的优势在于能够把一般的道德原理和师德规范有机又有效地联合起来。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计划而有规模的教学,集中而又方便的时间条件,都是课程方法的基本特点和优势。

为了增强课程在师德培育中的实效,第一,应将课程设置的出发点落到现实基础上,正视人性和环境对社会道德和师范生个体道德的影响。具体地说,应把培养理想德性人的师德培育目标变成培养有道德判断力的自主性个体,提倡和鼓励师德高尚,但也允许合乎道德底线的存在,毕竟师范生也是存有缺点的有待不断完善的自然人。第二,坚持道德培育课程内容的阶梯化和现实化。也就是说,教师和师范生首先是人,是公民,然后才是教师。相应地,德育的层次性也应如此。首先是公民化的社会公德,然后是现实人的一般道德,最后才是为人师者的师德。这就要求师德培育课程内容应从师范生和教师的生活入手,即承认教师职业首先是教师的谋生手段,然后才是奉献社会的职业,消除师范生因职业选择带来的道德负担,使职业理想和良好师德的培育成为可能。

教师作为师德培育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人格平等、合理交往、有效交流是沟通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应采用平等、亲和的态度进行教学,切实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内心需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心态,进行民主化教学。

(二)活动

在师范院校的道德教育中,活动是指具有道德育意义或功能的个人或群体的外部活动。具体地说,就是在师德培育过程中,由师范生自主参与的,以其兴趣和道德需要为基础的,以促进师范生个体德行发展为目的的、现实的社会实践交往活动。[1]这里的活动范围或类型包括学生主动参与的游戏、劳动、学生之间的外部协作和见习、实习等其他集体性活动。这样的活动具有重要的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功能。而且,活动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程师德培育所带来的不足,对改变单纯的道德说理的师德培育模式极具价值。此外,活动方法强调师范生通过积极的自我参与进行自我感知,不把学生的视线囿于课堂或学校内部的生活,在把师范生勇敢地推向社会的同时,也把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通过活动的方式纳入师德培育计划之中,有效提升师德教育的实效性。

师范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合乎社会期望的人民教师,师德要求起点较高,常规活动是师德培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师范院校开展的各项师德教育活动,都应当具有自主性、开放性、互动性、实践性等特点,以诸如教师职业道德知识竞赛、《教师法》讲座、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见习实习前的动员等形式,强化师范生的职业信念和对崇高师德信念的坚守,引导师范生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在此基础上,师范院校要为师范生的成长积极提供与社会各层面接触的机会,使学生在实际参与社会道德的改革中尽量地适应社会。如保证师范生的见习实习时间、社会调查时间;允许学生闲暇时间从事社会工作;把现实问题引入校园,等等,帮助师范生掌握社会的道德全景,自觉进行道德践履。

(三)情境

情境是指情景、气氛和境地。从师德培育角度而言,情境特指具有文化品质、艺术品质和性情陶冶功能的情景和境地。

情境方式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情感色彩浓烈的活动情境,如英雄人物事迹报告、先进表彰会等;二是感染力强的艺术情境,如电影、录像、主题文艺演出等活动;三是指校园的文化和生活情境。情境是一种综合性的道德教育气氛。亲切感人的语言,形象直观的道具,优雅唯美的校园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亲临其境的感受等,都能营造出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德育情境。

师范院校良好德育氛围的营造,主要通过三方面的途径:一是加强校园文化情境的管理。师范院校要注重把情境教育和制度教育结合起来,以必要的制度引导学生自治,为师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发生地。二是充分利用艺术情境和活动情境的教育价值,把身教、言教与情境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如配合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论讲授,可以组织学生集体观看一些经典的优秀影片或录像,如《乡村女教师》《非常教师》《放牛班的春天》等,看后现场讨论,师生互动,教师适当引导教育。这种运用艺术情境感染学生的方式,可以起到陶冶学生性情的教育功能,能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把师德规范的内容融入内心。三是提倡小以养德的风范。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日后师德得以健康发展的路径依赖,师德教育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小事虽小,其影响却是长久而持续的。

总之,师范院校对学生师德的培育任重而道远。身为师范院校的老师,不仅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将师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同时还要掌握正确的师德培育方法,并不断增强技能,提高效率,努力促使师范生形成高尚的师德品格。

[1] 傅维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指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