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一方面,就目前来说,能够成为一名教师,需要有大专以上学历,这意味着他们在中小学阶段必须通过中考、高考的层层选拔;同时还意味着他们已经通过国家的教师资格考试及教师录用的公开招聘考试,具有良好的教育基础和综合素质。因此,每一个成为教师的人都有理由感到高兴和自豪。另一方面,一旦成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首先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把热爱教师工作放在第一位。同时,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和业务能力,方能无愧于教师这一崇高的职业。
一、师德的三重境界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他的美学著作中把人的境界分为四种:一是自然境界;二是功利境界;三是道德境界;四是天地境界。在最初境界,人和其他动物的生活要求是一样的,只是为了最基本的“活”,没有过多的要求。而当思想活跃到一定阶段,就有了要“活”的更满足的要求,从而产生了占有欲望,变得十分功利。当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一些哲人出现,用一些“学说”教化引导大众克服单纯的利己私欲,以谋求生活的质量,这些学说慢慢演变成多数人愿意接受的“道德”规范,而对另一些人可能形成束缚。而“天地境界”则完全依靠个人内修提高,达到一种理想王国,是未受他人“教化”的自然结果。当然,人要达到这种境界很难。因为人是社会的一员,必然要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为了生存,有时不得不屈从于“功利”“道德”的某些规则,所以,从古至今,能达到“天地境界”的人屈指可数。
其实,冯友兰先生所讲的人生的境界,也可以反映在职业生活中,如做教师也有不同的境界。
(一)师德的第一重境界:教师是一种职业
将教师当成一种职业,即谋生的手段,没有什么过错,属于正常的职业谋划和就业选择。敬业作为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之一,是一种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教师也不例外。教师要“敬事而信”“敬业乐群”。教师敬业,就必须潜心研究业务,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教育学生。从事教师这个职业,也许收入微薄,待遇不高。但是,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该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贫,看到商人大把数钱时不眼红,看到明星受追捧和崇拜时不发烧。既然干了这一行,就要尊重自己的选择。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只要努力了,坚持住了,也就锻炼了职业能力,积累了远见卓识。正所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二)师德的第二重境界:教师是一种理想
有一个深刻而形象的比喻:学生是淘气的天使,翅膀折断了掉到地上,他们本属于天堂,所以终究要回归天堂。学生是天使,那么教师就是为天使缝补翅膀的人。这一比喻的深刻意义在于,天使是尊贵的,是不容轻视和怠慢的,而能够为天使缝补翅膀,当然是十分幸运的,也是非常受人景仰的。说学生是天使,这个比喻并非玄虚,学生是父母的希望天使,是社会的未来天使,是老师的理想天使。
教师是教给学生知识、指导学生人生的人,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责任。教师把教书育人当成实现自己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不仅要做到以才育才,还要做到以德育德,以情动情,以行导行,树立良好的为人师表的形象和师德威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敬仰和信任。
达到理想境界的教师,必定善于学习新知识。勤于探索规律,勇于发现真理,为学生倾尽心力,为实现理想而孜孜不倦。“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憔悴为伊人,伊人乃学生。教师的理想,要在学生身上实现。这种理想的师德境界,是一种自觉的状态,是主动的行为,没有强迫,没有无奈,所以才终生不悔。
[案例分享]
教育家魏书生的申请书
我再一次怀着十分恳切的心情,请求组织批准自己去做一名教师。
看到各行各业特别是教育战线在党的领导下走向大治的喜人局面,自己却没有机会献上一份力气,心里像有一团火一样熊熊燃烧。我无比焦急地请求领导能体谅到自己的心情,批准自己的申请。只要是教书,不管是到农村一般学校,还是到更困难的偏僻山区的学校,我都会踏踏实实、勤勤恳恳、满腔热情地去干。
进厂六年的两千多个日日夜夜中,我对学校的深深眷恋之情,是一天也没有中断过的,即使在“四害”把教师地位压到最低点的时候,我还是以极其羡慕的心情衷心向往着这个职业。为着有一天实现自己美好愿望的时候,把教师工作做得好一些,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钻研有关教育的知识,常学到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地步。即使身患重病,也还是不愿间断,为此而度过的不眠之夜是难以计数的。
两千多天中,我向各级领导恳切地提出做教师的申请至少有150次之多。几乎每一个同志,特别是朋友和亲人,都耳闻目睹到我对教育火一样的热情,对学生源自内心的关心……
魏书生递交这张申请是在1997年9月,是在他被确定为厂级领导接班人有望走上仕途以后,那时的教师地位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现在虽说教师职业还没有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也还远没有成为“太阳底下最受羡慕的人”,但在重点中学里大学本科毕业的教师优化组合下来后被安排去看自行车棚毫无怨言、等待上岗的人却大有人在。为什么?因为教师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但魏书生递交申请的时候恰是“宁挣三斗糠,不当孩子王”“好好干,我让你去当售货员”,教师弃教他就每年还要有名额的年月。况且魏书生是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口头、书面向领导提出申请多达150次,有人可能要问:魏书生是怎么啦?别人看不上、瞧不起的职业他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我们从魏书生走上教师岗位后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中逐渐找到了答案。魏书生热爱教师这个平凡的职业,也常说自己是到地球上打工的,完事了便挥挥手向这个星球告别。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虽然他后来出了名,但他把自己看得与其他工匠无异,因而也就少了名的烦恼和拖累。他免费为上门求教的人寄资料、赠书籍,免费为学生购书,甚至自掏腰包到一些地方讲学、演讲,公家配的车他不坐,还处处对人说:“骑自行车或跑着去开会自己是捡个便宜——锻炼身体。”这便是魏书生!
(三)师德的第三重境界:教育是一种艺术
作为师德的最高境界,教师的教育要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人求真,导人向善,言传身教,育人无痕。
有一则寓言,说铁棒和钥匙争着去打开挂在门上的坚实的大锁。身强力壮的铁棒抢先下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仍无法将锁打开。而轮到钥匙时,只见它将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轻轻一转,大锁就开了。铁棒很不服气地说:“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都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打开了,你该不会有什么魔法吧?”钥匙说:“魔法?我没有。不过,我比你了解它的心。”师德要达到艺术的境界,首先要求教师与学生能够实现心灵的沟通与共鸣。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要懂得尊重和关爱,要善于激励和鼓舞。教师要设法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了解学生的情感和精神需求。要针对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千差万别的个性特点,变“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将温暖的阳光照进学生的心灵,善于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艺术的境界要求教师博采众长,及时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及时发现教育教学方法,能把最适合时代发展的教育艺术信手拈来,融入教育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艺术中享受,剔除写作之苦、运算之累、记忆之烦,在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汲取知识的芬芳。正所谓天道酬勤,有一分耕耘,必有一分收获。这种“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艺术境界,是量变到质变的结果,是师德修养的厚积薄发。师德的艺术境界,是心中的喜悦,是人生的乐趣。师德的境界是高尚而神圣的,无论是艺术的境界、理想的境界,抑或是职业的境界。因为教师是在教书育人,是在缝补天使的翅膀,是在打开心灵之窗。
二、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努力提升师德境界
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学生健康成长直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良好的师德修养对学生的影响极大。为了不辱使命,教师必须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境界。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在历史上有各式各样的方法。例如,儒家学派先提出的“内省”“自讼”“格讼”“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躬行践履”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提升人民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尽管因人而异,但一般来说,有加强理论学习,注意内省,慎独,与教育实践相结合,虚心向他人学习,坚持不懈努力等。只有共同运用这些方法,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才能富有成效。
(一)加强理论学习
人们从事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需要知识,这就必须学习。同样,人们改造主观世界,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也需要学习。加强理论学习,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方法。
1.教师要认真学习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不学习理论,就不可能科学地、全面地、深刻地认识社会,认识人与人之间的正确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根本上说,一个教师高度的社会主义师德觉悟,正是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革命理想为指导的。只有确立这样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才能坚定不移地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献身人民教育事业,自觉地把个人生命意义、价值与人民教育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教育和培养好学生,为教育事业做贡献,看作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才能矢志教育,义无反顾,以坚忍不拔的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为人民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
2.应在理论学习中深刻理解教师道德规范和要求,明辨道德是非,提高遵守师德规范和要求的自觉性
教师道德的规范和要求,是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作为伦理的一个分支,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利益出发,批判地继承了古今中外一切优良的师德传统,正确地回答了教师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具体地向教师表明了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以保障教育事业的根本利益。要将师德要求转化为教师个人的内心信念,需要教师有一个自觉学习、接受教育的过程。我们有的教师违背师德要求,常常不是有意的,而是对遵守师德规范和要求的必要性、重要性缺乏了解和认识引起的。因而,教师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师德的基本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3.应当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
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这本身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一个要求。同时,通过学习教育理论,教师能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重要作用,这就更能使教师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教师还应学习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只有广泛地学习有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才能使教师从各种关系和联系中来认识改造世界的任务,认识社会和人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教书过程中育人。
(二)注重内省和慎独
“内省”“慎独”也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内省,即指自觉地进行思想约束,内心时时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内省是靠自觉性来约束的,不自觉或自觉性不高就难以真正进行内在的自我反省。“慎独”,既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又是一种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指的是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时候,在闲居独处的情况下,更要小心,谨慎,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论和行为符合道德要求。刘少奇同志对“慎独”也有一个界说: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这就叫作慎独。教师的劳动特点富有极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没有“慎独”的修养,就很难做好教育工作。
(三)勇于实践,在教育实践中磨炼
人的道德修养不能脱离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客观实践。与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按照教师道德的规范和要求,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教育实践不仅是教师加强师德修养的现实基础,同时,也是检验师德修养的唯一标准。教育实践也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和归宿。加强教师道德修养的目的,在于形成良好的师德素质,提高教育实践能力。教师不仅要通过理论学习来分清是非善恶,更重要的是要身体力行,把这些认识用于指导自己的行动,培养自己良好的品行。就像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指出的:道德不是记熟几句格言就了事的,要重在实行。教育实践是正确师德观念的认识来源,只有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才能正确认识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和道德关系,才能培养自己的师德品质。教育实践还是不断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动力。加强教师道德品质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四)虚心向他人学习
师德修养不是教师个人孤立的脱离社会的闭门修养,而是在教育实践中人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社会性活动,教师品德修养也是社会道德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中总是蕴藏和涌现着美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风尚,教师作为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同时也应该成为良好道德情操、思想风貌的效法者和学习者,因此,“见贤思齐”,虚心向他人学习,自觉与他人交流就是加强师德修养的一个好方法。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一方面要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献给学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讲过:只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这都说明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将自己的师德水准不断提高,就要有从师的美德,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哪怕是很小的长处也要学,只有这样才能积小善为大善,积小能为大能。虚心学习他人,首先要注意从教育家那里汲取思想营养。比如教育家如徐特立、陶行知、吴玉章等,为我们人民教师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有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事业的高尚情感,有热爱学生、教育育人、钻研知识的可贵品格,有无私无畏、勇于创造的革命精神,向我们展现了人民教师的理想人格,只有主动了解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才能升华自己的师德境界。虚心学习他人,也要学习优秀教师的榜样,如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成长起来的一大批优秀教师于漪、魏书生等。他们的教育实践和先进事迹,生动地体现了新时代教师道德的崭新特点,是教师职业道德理论的具体化,同样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感人的事迹,既能帮助我们提高师德认识,又能诱导和激发我们的师德情感。
虚心学习他人,还要向教育对象——学生学习。古人讲:“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贤如师。”学生在许多方面值得教师学习,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闪光的品质,诚心诚意地向学生学习,在师生互学互勉中汲取精神营养,完善师德品质。“跟学生学。你要教你的学生教你怎样去教他。如果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只需你心甘情愿跟你的学生做学生,他们便能把你的‘思想的青春’留住;他还能为你保险,使你永远不落伍。”
在师德修养过程中,要注意学习和汲取社会生活中一切有用的养料。社会生活是一座道德宝库,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每时每刻都有闪光的思想和行为。例如,各行各业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苦创业中所涌现出来的许许多多的新人、新事、新风尚,都是反映了时代特征的新道德的精华,不仅为各行各业职业道德的提升提供了营养,也给加强师德修养提供了借鉴。我们只要细心观察,虚心学习,就能够受到激励,找出差距,用好的道德风尚充实自己,使师德更加芬芳。
总之,善于向别人学习的人,才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人。善于虚心学习他人、自觉与他人交流,才有可能成为师德修养高的教师。
(五)坚持不懈
师德修养同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一样,不能是盲目的、无计划的,而必须有着明确的目标作为指导。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指导整个修养过程的总目标是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它作为一面旗帜,为教师如何做人、如何胜任教书育人的责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并成为教师生活的重要精神支柱,推动和激励着教师朝着更高的道德境界奋进。但由于教师道德修养过程是构成师德的各种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人原有道德水平与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和不平衡性,使得教师道德修养的目标必然有着层次之分,每个教师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确立可行的目标,去努力实现自身师德从无到有、从现有层次向更高层次的攀登。
师德修养实际上是教师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和习惯诸要素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因此也就决定了它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这就必然要求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不管是师德认识的提高、师德情感的陶冶、师德意志的磨炼、师德信念的确立,还是师德行为和习惯的培养都不可能是短时期的、轻而易举就完成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和发展,会提出许多新的问题,教师总是面临新的选择和考验,教师道德修养也就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所以每一个教师都要长期修养,不断磨炼,做到坚持不懈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不断提高,达到更高的境界和水平。
从古至今,我国教育战线上具有这种精神的不乏其人,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从教40多年,朱熹从教50多年,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拒绝为官,立志教书,鞠躬尽瘁30年。这种献身教育的传统精神,激励着我们,使我们青年教师热爱教育,无私奉献,敬业乐业,终生不渝献身教学事业。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教育工作是辛苦的,我们每天都进行着大量的平凡、琐碎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么,是什么构成了无数教师兢兢业业、勤于奉献、淡泊名利、默默耕耘的内在动力呢?是什么使教师甘为寂寞、勤勤恳恳、充当人梯呢?我们想那一定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的热爱,是这种爱岗敬业的精神让教师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教育事业,于细微处显精神,于小事中下功夫,在简单却又伟大的教育工作中体验人生价值实现的满足。总之,师德修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既要有崇高的师德理想作为个人修养的目标,又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有切实可行的具体要求。
【思考题】
1.简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形成过程。
2.结合实际谈谈师范生如何提高师德修养。
3.教师提升师德修养水平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4.联系个人实际谈谈如何提高自己师德修养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