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识形态批判的展开(1 / 1)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未出版的形式留存下来,尤其第一卷还不是完成稿。然而正因如此,它反而成了能够验证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执笔过程中不断深化自己思想过程的文献。根据迄今的文献考证,可以推断出其第一卷中的第一章“费尔巴哈”与第三章“圣麦克斯”的写作是交叉向前推进的。[1]而且,从中不难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执笔过程中一直贯穿着对当时青年黑格尔派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的主题。这一意识形态批判,经过了对一般意识形态的批判、对特殊的意识形态的批判、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这样三个阶段。[2]而且,这一执笔过程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国家论的展开有着深刻的关联。在本节中,笔者将按照第一章与第三章的执笔顺序向前读解,同时研讨各个阶段上的意识形态批判是从何种视角展开的;以此为基础,在下一节中,笔者再讨论国家理论本身。

在执笔开始的第一阶段,对于恩格斯执笔的第一章第一部分的底稿,恩格斯与马克思都曾写下了很长的栏外增补。其中由马克思在栏外增补的关于共产主义的词句预示了第一阶段的基本视角。

作为共产主义的“实践前提”,“生产力的发展”得到了强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而且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3]。也就是说,要有“生产力的《普遍》M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M》是由马克思所增补的内容,下同”[4],进而,建立在“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M普遍的个人”[5]基础上的“世界市场”[6]的展开成为共产主义的前提。

这一栏外增补,从惯例上被认为是反映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像,学界围绕着它与底稿上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像之间的异同进行了各种讨论。然而,我们想关注的是,这一叙述抓住了近代社会所固有的作为特殊历史性的普遍性,即,近代普遍的生产力的发展与世界市场的展开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现实前提,指出这一点[7],在这里是很重要的。

在第一阶段,从近代的普遍性这一视角出发,“伴随着”近代社会中“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世界市场”[8]也得到了发展,但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家却仅仅“对德意志说来也只有地域性的利益感兴趣”[9],这样,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比近代的普遍性与德意志的地方性,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法国人和英国人至少抱着一种毕竟是同现实最接近的政治幻想,而德意志人却在‘纯粹精神’的领域中兜圈子,把宗教幻想推崇为历史的动力。”[10]因而,德意志意识形态只是与现实相隔悬殊的“宗教幻想”[11]。

另一方面,第一篇第二部分是对所谓根据意识形态来展开现实的黑格尔思想如何形成的这一课题[12]的说明。因为统治阶级不仅支配着物质性的生产资料,而且支配着精神性的生产资料,“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意识形态上〉观念上的表现——〈 〉是被删除的部分(下同)”[13]。“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4]于是,他们就可以得出“〈如果把统治阶级置之度外〉《如果把统治阶级的思想和统治阶级本身分割开来,使这些思想独立化》E——《E》是恩格斯所做的增补(下同)”[15],就会得出“在历史上思想经常占统治地位的结论”[16]。这里,他们对以黑格尔为首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

在下一执笔阶段即第二阶段[17],他们所揭示的是德意志的特殊历史性即其落后性。这一视角是通过分析“德国资产阶级的历史”[18]而获得的。

“法国资产阶级经过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革命跃居统治地位,并且夺得了欧洲大陆;当时,政治上已经获得解放的英国资产阶级使工业发生了革命并在政治上控制了印度,在商业上控制了世界上所有其他地方;但软弱无力的德国市民”[19]只有“无力、停滞、悲惨”[20]。由此刻画出了德国的落后性:相对于法国、英国、荷兰等发达各国,“一方面是德国市民的现实的地方的、省区的褊狭性,另一方面是他们的世界主义的自夸”[21]。“自宗教改革以来,德国的发展就具有了完全的小资产阶级的性质”[22],这一点也受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德国市民的微小的盘剥和伟大的幻想”[23]、“非常独特的局限性”[24]也就变得清晰了。

这里,作者在与发达各国的对比中,抓住了德国特殊的历史落后性,揭示了德国相对于发达各国的资产阶级相比所具有的“小市民的特征”。总之,如第一章第一部分所表明的,通过对近代的普遍性与德国的地方性的对比,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化了以德国的落后性为基础的小市民性。这可以说是第二阶段的基本视角。

从这一视角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批判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者特别是施蒂纳的“小资产阶级的精神”[25]。这里,与黑格尔的“《总括性的》M实证知识”[26]相比,施蒂纳不过是“抄袭了黑格尔的思想体系,但对他所抄袭的东西毫无所知”[27]而已,这样一来就把黑格尔与施蒂纳区别开来了。黑格尔根据辩证法,“取消僵硬的、确定的、不动的思想”[28],而施蒂纳则“不靠辩证法而完成了同样的事”[29]。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小市民性,“施蒂纳真正相信《意识形态的》E、各种抽象思想统治着现代世界”[30]。他“相信哲学的幻想,将关于现实的意识形态的、思辨的表现与其经验的基础分割开来,并将这些意识形态的、思辨的表现直接就理解为现实本身”[31]。总之,施蒂纳把黑格尔哲学理解为现实本身,坚信对这种思辨哲学的批判是对现实本身的批判。由此出发,把思想“从头脑中抛掉”[32],也就是把在思想中否决的东西,原封不动地当成对现实的批判与对现实的变革,这就是他产生这种幻想的意识形态的过程。正如第一篇第二部分所论述的,施蒂纳由于“脱离辩证法”来把握思想的独立化,结果把思想当作了现实本身。这样,马克思和恩格斯就从德国的落后性的角度解释了施蒂纳的意识形态,指出他的虚幻性根源在于德国小市民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并对这一点进行了批判。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执笔的第三阶段由第一篇第三部分和第三章第三部分这两部分构成,在这个第三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展开了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首先,在第一篇第三部分的开头,作者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史。

作者通过对近代以前与近代的比较,阐述了“城市和乡村农村的分离”[33],认为这种分离“可以看作资本不依赖于地产而存在和发展的开始”[34],接着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追踪资本的历史:所谓“行会”这一“等级的资本”[35]的产生、“商人这一特殊阶层的形成”[36],即“近代意义上的资本”[37]的出现,“工场手工业、即超出行会制度范围的生产部门”[38]的形成。这里把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可分为“初期”、“第二个时期”、“第三个时期”;而第三个时期在“产生了大工业”这一点上开辟了“新阶段”;大工业“使竞争普遍化……创造了近代的世界市场”[39]。“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

在这里,作者将以前的执笔阶段中所叙述的对近代社会的认识深化为,对处于资本主义形成史的顶点的大工业的世界史性质的、普遍性的认识。据此,作者还分析出了一方是“大资产阶级”[40],与另一方是“由大工业创造的无产阶级”[41]的阶级对立,而这是与近代以前的等级制不同的、近代所固有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42]。把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消灭了各民族的特殊性”[43]的近代社会,与“《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E”[44]的落后性加以对比,展示了一个近代固有的基于“大工业和竞争”的普遍性视角。进而,他们又阐述了由于货币而产生的近代固有的物象化状态。他们在第一篇第三部分的开头已经写道:“所有者对非所有者的统治,必须采取某种物的形式,通过某种第三者,即通过货币”[45],而到第三篇第三部分,他们又指出了“货币的物质威力”[46]:“在货币权力的支配下,《在普遍的交换手段独立化而成为一种对社会或个人来说的独立力量的情况下》E,生产和交往的各种关系的独立现象表现得最明显了。”[47]

根据以上这些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又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本身展开了批判。这就是对功利主义的批判。功利主义,“《把》M所有各式各样的人类的相互关系都归结为唯一的功利关系”[48],它“‘在现实中’、《在现代市民社会的内部》M,使多样的《全部的》E各种关系,〈对每个个人来说还原为〉《仅仅〈服从〉从实践上统一于》M一种抽象的金钱盘剥关系”[49],功利主义就是以此为基础的。这样,功利主义就把各个人复杂多样的关系都片面地归结为功利这一点,从而构成了近代社会固有的意识形态,即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但是,功利主义“至少有一个优点,即表明了社会的一切现存关系和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50]。如果与之相比,施蒂纳的意识形态,只不过是“表达了那些想变成真正资产者的现代德国小资产者的期望”[51]。因此,施蒂纳的小市民意识形态,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这种背负着现代固有的普遍性背景的“有正当历史根据的哲学幻想”[52]不同,只能完全停留于幻想层面。把施蒂纳的“德意志—小市民方式”[53]与近代社会及其意识形态加以对比,就会发现,前者还只是尚未到达近代社会的、特殊的、具有德国落后性的意识形态。就这样,马克思恩格斯得出了“《德国哲学是德国小资产阶级关系的结果》E”[54]的结论,最终完成了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

综上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是在第一章与第三章交叉执笔的过程中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深化了意识形态批判。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其执笔过程随着他们对现实的批判性认识的深化而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马克思在他的栏外增补中指出了近代社会的普遍性;在第二阶段,他们分析了“德意志市民阶级的历史”,使德意志的特殊历史性,即其落后性得以清晰化;在第三阶段,他们分析了资本主义形成的历史,在与前现代对比中抓住了近代的独特性。总之,可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在和近代以前的对比中深化了对近代社会独特性的现实认识。与此同时,它还通过与近代社会的普遍性的对比,深化了对德意志的地方性、落后性的批判,并通过这一批判,阐明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虚幻性的根源。

[1] 根据执笔过程,第一章与第三章各自分为三个部分。第三章的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是作为第一篇的底稿向第三篇推进的,还是作为第三篇的“线外部分”写作而在第一篇提前出现的,围绕着这些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参见[日]广松涉:《〈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献学诸问题》,载《情况》,1974年1月号,24—30页),但在这里暂且推定,第一篇与第三篇是交互执笔的。

[2] 参见拙文《意识形态批判与社会把握》,载《社会学研究》第49号,东北社会学研究会,1986。

[3] H.37,39。《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39页。

[4] H.37,37。《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39页。

[5] H.37,39。《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39页。

[6] H.39,39。

[7] 恩格斯执笔的底稿,一气呵成地阐述了从分工的历史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与此相对,马克思的增补文则强调,现代社会的普遍性是共产主义的前提。大概可以说,在这里,显示了马克思将现代社会作为固有的对象加以理解,从其内在的、固有的逻辑出发展望未来社会的思想。即在这里,现代的普遍性,作为现代社会这一特殊历史社会的固有性格,被把握住了。

[8] H.42,42。《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42页。

[9] H.54,54。《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54页。

[10] H.54,54。《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54页。

[11] 同上。

[12] 这是在其之前的第三篇第一部分的最后所提示的两个课题中的第二个课题。所谓两个课题,第一是明确“施蒂纳抄写黑格尔的事实……各种物质性的事实”(W.159,169);第二是“黑格尔关于精神统治的表象是如何产发的”(W.159,169)这一问题。第二个课题首先是在第一篇第二部分中被讨论的,而第一课题是在随后的执笔阶段中被说明的。

[13] H.64,66。《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66页。

[14] 同上书,66页。中译文略有改动。——译者注

[15] H.66,68。《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68页。

[16] H.70,72。《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72页。中译文略有调整。——译者注

[17] 第三篇第二部分相当于第二阶段。在之前看到的第一阶段的最后部分,即第一篇第二部分的末尾,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所作的增补文字。在这些增补文字中,马克思一方面批判了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另一方面又提出,“要说明这种——这在德国《而且曾经》M特别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方法,就必须从〈意识形态的意识〉它与一切意识形态家的幻想……的联系出发”(H,72),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接着这一问题开始第二阶段的写作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这一问题以及对这一问题又特别予以了增补,实际上是在问:为什么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德意志是占统治地位的?即为什么只有德意志意识形态才具有特殊的德意志特征?总之,在第三篇第一部分的最后所提出的两个课题中遗留的第一个课题,即对“物质性的各种事实”的说明,是在第二阶段予以解决的。

[18] W.176,18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211页。

[19] W.176-177,18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211页。

[20] W.177,18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212页。

[21] 同上。

[22] 同上。

[23] W.179,19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214页。

[24] W.179,19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215页。

[25] W.179,19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214页。

[26] W.159,16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190页。

[27] W.176,16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200页。

[28] W.176,18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211页。

[29] W.176,18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211页。

[30] W.219,2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上,263页。

[31] W.263,29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317页。

[32] H.2,2。《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2页。

[33] H.90,92。《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94页。

[34] H.92,94。《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94页。

[35] H.94,98。《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96页。

[36] H.96,98。《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98页。

[37] H.100,104。《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102页。

[38] H.98,102。《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100页。

[39] H.110,114。《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112页。

[40] H.104,108。《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106页。

[41] H.112,118。《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114页。

[42] H.122,128。《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124页。

[43] H.112,116。《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114页。

[44] H.112,118。《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114页。

[45] H.88,90。《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涉编,彭曦译,90页。

[46] W.381,4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462页。

[47] W.380,4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462页。

[48] W.394,4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479页。

[49] 同上。

[50] W.399,446-47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484页。

[51] W.395-396,4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481页。

[52] W.395,4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480页。

[53] W.339,3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411页。中译文略有调整。——译者注

[54] W.432,48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5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