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念”是什么
“理念”=Idee一词自柏拉图以来,一直意味着存在于个别事物根底中的超越感觉的原型,个别事物被认为只是分享这种“理念”。在近代经验论哲学之后,“理念”一词失去了这种超越性意义,开始表示人的来源于经验的意识内容,以及心理学所谓的“观念”。但是,在开始于康德的德国唯心主义中,“理念”一词复活了柏拉图时期的含义,这个概念变成了推动现实的形而上学原理。进而,黑格尔赋予了“理念”一词与其现实对象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它被认为是在逻辑→自然→精神的展开中实现自我的绝对存在。于是在黑格尔看来,“理念”的含义就变成了存在于现实内部,构成着现实,并在现实的展开中实现自我的绝对存在。
继承了黑格尔关于“理念”的观点的,正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对象,即德国的哲学家们。例如,施蒂纳被这样批判道:“思辨的观念、抽象的观点变成了历史的动力,因此历史也就变成了单纯的哲学史。”[1]另外,鲍威尔被批判道:“同所有思想家和哲学家们一起,错误地把思想、观念、现存世界在思想上的独立化的表现当作这个现存世界的基础。”[2]格律恩被批判道:“他对于生产和消费的真实关系一无所知,所以他只好躲到‘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最后避难所——人的本质——中去。”[3]德国的哲学家们所做的,只不过是拿出“唯一者”、“自我意识”、“人类”等“理念”来取代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对这种“理念”,即在从永远的本质演绎现实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所谓的历史原动力和目的的观念原理的批判要点在于,要抓住“理念”的真正形成基础,也就是现实的生活关系,将其作为“生产和交往关系”的独立化来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直截了当地论述了这种“理念”和现实的关系,“现实的人以及他们对于从外表上看是独立在外而和他们对立的他们自己的社会关系的现实意识都非实有,实有的只是自我意识这种**裸的抽象词句,正如现实的生产都非实有,实有的只是这种自我意识的已经独立化的活动一样;另一方面,现实的自然界和现实存在的社会关系都非实有,实有的只是这些关系的一切哲学范畴或名称归结而成的**裸的哲学词句,即实体;因为布鲁诺同所有哲学家们一样,错误地把思想、观念、现存世界在思想上的独立化了的表现当作这个现存世界的基础。”[4]在这里,“自我意识”的“理念”是被作为“现实的人以及他们对于从外表上看是独立在外而和他们对立的他们自己的社会关系的现实意识”,“实体”的“理念”是被作为“现实自然、现实存在的社会关系”的独立化观念来把握的。
对德国哲学家们的黑格尔主义批判的关键在于,要把“理念”作为现实关系在观念上独立化的产物来把握。
然而,上述这种还原基底式的方法还不够充分。它只是把“理念”看作是“现实”观念的独立化,而没有谈及“现实”和“理念”的真正关系。“理念”是如何像本章第二节第3项论述的那样作为一种统治现实的“客观力量”而独立化的呢?也就是说,“理念”独立化的机制是什么?我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是通过“物象化”论来阐明这种机制的。下一节将探讨“理念”和“物象化”论的关系。[5]
2.物象化和理念
物象化是什么呢?它不是被经常说到的共同主观形象[6],而是一种近代市民社会的社会统合原理,是表示本质存在结构的概念。即,直接的相互关系中所没有的各个个人的社会关系为了作为社会关系而存在,需要一种媒介。也就是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社会联系在近代市民社会里,是作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媒介性社会关系而存在的。以此为媒介的人的社会关系的形成逻辑就是物象化,它拥有形成这种个性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功能,在形成本质的场所=社会关系的形成场所中,媒介物成为了物象。“理念”是一种强调这种媒介物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表达形式,而物象则是强调这种媒介物的物质方面的表达方式而已。[7]例如,拥有价值的商品,其物质方面是商品=“物象”,其观念方面就是价值=“理念”。在近代市民社会中拥有产生精神的、物质的交往机能的媒介物是“理念”=“物象”,通过“理念”=“物象”产生社会关系的过程被称为物象化,或者理念的独立化。
对于以“物”为媒介的社会关系的产生,例如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论述道:“商品交换是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物质变换即私人特殊产品的交换,同时也就是个人在这个物质变换中所发生的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生。”[8]“个人只是作为交换价值的所有者互相对立……从在流通中发生的社会的物质变换的观点来看,没有这种客体的中介, 他们彼此就不会有任何关系。他们只是物质上彼此为对方存在。”[9]产生社会生产关系的媒介是劳动产品,个人通过互相交换这些产品实现了素材的物质交换,并产生出相应的交换形态,即社会生产关系。也就是说,劳动产品的交换开始以前,私人生产者之间是不存在社会生产关系的,只是进入近代市民社会,社会生产关系才通过劳动产品的交换得以形成。劳动产品通过其物质形态实现产生社会生产关系的功能,于是变成了“物象”=商品。即,近代市民社会的生产关系以劳动产品为媒介,是以人的劳动中的关系为形式存在的。社会生产关系中的物象化就是人与人在劳动中的各种社会关系。
物象化是近代市民社会的社会统合原理这一点,意味着近代市民社会以各种物象为媒介,各个个人在各种社会领域中相互发生关联,被社会性地统合在了一起。[10]即,个人被物的媒介社会性地统合了。所以,近代市民社会的社会关系是作为物和物之间的社会关联而存在的。“货币本身成了两个人之间物化的社会纽带。”[11]也就是说在近代市民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依存关系不是以物象的依存关系为表现,而是以物象的依存关系为媒介,是作为社会实体而存在的,通过这种媒介使得人的依存关系得以存在的物象,从上述意义来看,拥有统合社会的力量。
那么,为什么拥有这种物象的社会统合力,会作为物本身所拥有的力量,作为超越个人的力量而被观念化呢?
作为近代市民社会的社会统合原理,也是本质的存在结构的物象化,是作为物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存在的,并以此作为它本身的表现形式。物象化的客观根据=本质,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即,“由于生产者只有通过交换他们的劳动产品才发生社会接触,因此,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特殊的社会性质也只有在这种交换中才表现出来。……因此,在生产者面前,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就表现为现在这个样子,就是说,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12]。对这种本质和现象的直接攀扯,马克思又论述道:“在生产者面前,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13]只要物象化拥有形成个人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机能,它就是客观的近代市民社会的存在原理,它就表现为现在这个样子。
综上所述,近代市民社会的社会关系,是作为以各种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存在的,它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就是说,近代市民社会的社会关系“是以人和物的关系,以及物的社会关系形态存在和表现的”。这种本质和现象的直接合一反过来使得人们的意识里,“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捕获的人们的意识”产生了这样的假象,即每个人以物为媒介形成物质的、精神的交往。也就是说,产生以各种物为媒介的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物所拥有的社会统合力,在作为物本身的自然属性反映出来时,认识主体会将物所拥有的社会属性误认为是它拥有的自然属性而产生一种“拜物教”的共同主观。这样一来,来源于“物象”=“理念”的社会统合力被“拜物”的时候,“物象”和“理念”就会被认为是统治日常生活的力量。
虽然日常生活中的理念的统治实际上是物象所拥有的社会统合力的拜物教的错觉,但只要它在现实中发挥着社会统合的功能,物象所拥有的力量就是现实力量。“作为交往产生的力量……向社会关系转化”的“理念”,从上述意义来看,就是统治日常生活的“理念”了。
统合近代市民社会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法的关系、精神的关系),是作为以劳动产品、观念、语言等为媒介的个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存在的,所以它表现为以物象为媒介的个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物象与物象的社会关系。然而,这种关系在物象中进行自我内反省[14],物象被赋予的各种社会形态规定,在个人的眼中反映为物象本身拥有的自然属性,于是拜物教就产生了。也就是说,在近代市民社会里,正是因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个人的社会统合的特殊形态,所以才表现为物象和物象的社会关系,这种本质和现象的直接牵连原模原样地反映到人的意识、观念中,于是“理念”被认为拥有超越人的力量并统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德国哲学家们的黑格尔主义正是来源于此。对德国哲学家们的黑格尔主义的批判,不仅要将“理念”还原为现实关系,还要通过物象化论阐明“理念”是如何独立于现实关系,以及“理念”是在哪种意义上,通过怎样的机制作为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统治着日常生活的。
综上所述,我们考察了“理念”统治日常生活的机制原理。下一节将具体探讨什么是理念统治的实践性。
[1] W.347,387-38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421页。
[2] W.82-83,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93页。
[3] W.506,56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614页。
[4] W.82-83,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93页。
[5] 关于黑格尔的“理念”和物象化论的关系,粂康弘《黑格尔市民社会论的结构》中的论述比较详细。参见《德国唯心主义的历史性格》,劲草书房,1981。
[6] 物象化=共同主观形象这种观点,是广松涉提出的,赞同这一观点的学者很多。最近有[日]高桥洋儿:《物神性的解读》,劲草书房,1981。这种广松派的物象化论理解带有明显的认识论批判色彩。如后所述,本文认为这种理解不够充分。
[7] “马克思使用观念性(ideality)一词表示人的表现为物的社会活动的形态。”(G.Pilling,Marx's “Kapital”,Routedge﹠Kegan Paul,1980,p.175)
[8] MEGA,Ⅱ-2,1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31卷,44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9] MEGA,Ⅱ-2,53-5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31卷,354页。
[10] 第一次把物象化论作为商品的物神性的客观基础来认识的是鲁宾。“物的流通不仅表现了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并产生了它们。”(I.I.Rubin,Essays on Marx's theory of value,Black﹠Red,1972,p.11)本文继承了鲁宾的这一观点。
[11] MEGA,Ⅱ-2,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31卷,311页。
[12] K I,8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3卷,89~90页。
[13] K E,4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44卷,9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4] “自我内反省(in sich reflektieren)”是马克思表现物象化时的特有用语。关于资本关系的自我内反省他论述道:“正是在利润的这种完全异化的形式上以及在利润的形式愈来愈掩盖自己的内核的情况下,资本愈来愈具有物的形态,愈来愈由一种关系转化为一种物,不过这种物是包含和吸收了社会关系的物,是获得了虚假生命和独立性而与自身发生关系的物,是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存在物。”(Mw Ⅲ,47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6卷Ⅲ,53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