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国哲学家们的“唯心主义”批判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题是对德国哲学家们的唯心主义进行批判。即,他们的各种观念、各种思想在不考虑与物质环境的关系的情况下,作为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相互关系的各种观念而独立化了,这是一种将现实世界看作被“思想统治”的观点。对此,马克思将自己的出发点设置为现实的个人,从他们的现实生活出发来说明德国哲学家们的各种观念,即这一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可以说,马克思的批判是唯物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这是不能否定的。“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这个著名的命题就是来源于此。
关于德国哲学家们的唯心主义,马克思论述道:“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1]他们相信“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产物”,“把现实的那种脱离经验基础的、思想的、思辨的表现当作现实本身,还把小资产者关于资产阶级的幻想当作资产阶级的‘神圣本质’,因而才会设想此种神圣本质只与思想和观念有关”[2]。所以,“现实世界的思辨的表现把独立化了的思想、理念看作是现存世界的基础”,“思辨的观念、抽象的观点变成了历史的动力,因此历史也就变成了单纯的哲学史”[3]。于是这里诞生了德国哲学家们特有的“意识变革”论。也就是说,他们主张“只要改变了现存状况的意识方法、解释方法,原来的世界就能完全改变了”。针对德国哲学家们的这种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道,这种“思辨的理念,抽象的观念”的实质是“各种生产以及交往关系”这一经验基础的“必然升华物”,对这种升华物的批判,应该通过“从现实的活动的人出发,对人的现实生活过程的意识形态的反映和反响”的展开来完成。上述内容总的来说,应该是一直以来有关《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最大公约数式的见解。
2.“意识的变革”论和“普遍物的统治”
然而,德国哲学家们提出的通过“改变意识”、“对现存事实进行其他样的解释”来变革现实的主张只是一种毫无道理的想法吗?这些主张仅仅是无视个人的“现实生活”这一意识形成基础的“有关意识的瞎聊”吗?他们之所以怀有“信念、概念、普遍物统治着现实世界这样的观点”,难道不是对这些观念、概念,即“普遍物”作为一种现实的力量统治现实的反映吗?对于这种日常生活中的“观念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论述道:“在个人利益变为阶级利益而获得独立存在的这个过程中,个人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物化、异化,同时又表现为不依赖于个人的、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力量,从而个人的行为转化为社会关系,转化为某些力量,决定着和管制着个人,因此这些力量在观念中就成为‘神圣的’力量。”[4]在德国哲学家们的“观念中”,作为各种“神圣的”力量出现的事物,例如“实体”、“自我意识”、“类”、“人类本身”、“唯一者”等概念,难道不是“一定的、当然不以意志为转移的生产方式内,总有某些异己的、不仅不以分散的个人而且也不以他们的总和为转移的实际力量”的反映物吗?即,他们的各种观念,不是“各种生产以及交往的关系”这一现实基础的直接升华物,而是“交往所形成的……在向各种社会关系的转化”中被物象化和异化了的各种力量在日常生活中作为“实践的力量”进行的统治在观念上的反映。在这个意义上来看,他们的各种观念就是“概念的概念,抽象的抽象”[5]。问题不是德国哲学家们的观念向“各种生产和交往的关系”这一现实基础的回归,而在于向“社会关系转化”的各种力量是什么。这些力量区别于德国哲学家们的各种“观念”,区别于“交往所形成的……向社会关系转化……的一系列力量”,区别于统治着个人的“疏远的实践力量”。针对这种力量领域的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如下论述道:“所反对的……①不是物质关系的现实形式,②甚至也不是作为实际上拘泥于现代世界的人们对这些物质关系所怀的世俗幻想,③而是这些世俗关系的天国精炼品。”[6]这里我们可以区别出三层维度。即,①经验的个人的物质的“各种生产以及交往关系”这一唯物主义基础领域;②“现代世界的人们对这些物质关系所怀的世俗幻想”=“作为交往所产生的力量……向社会关系转化的……一系列的力量”的领域,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统治各个个人的“疏远的实践力量”领域;③这种“世俗幻想”的“天国精炼品”=德国哲学家们的“观念中作为各种‘神圣’力量”出现的意识形态领域。如果说①是经验基础,③是思辨的—观念的领域的话,那么②就是实践的—观念的领域。
正如前一节所述那样,《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题是从③到①对德国哲学家们展开批判的。但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出现的不是①也不是③,而是领域②,即实践的—观念的领域。[7]德国哲学家们的唯心主义在这个领域凭借其成立的根据而获得了一定的实践的社会合理性。这种日常生活中的“观念的统治”,正是“关于现实的人和他们的看起来与他们对立的社会关系的现实的意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是对德国哲学家们的唯心主义的批判,这一点当然无须赘述,另外,这些唯心主义是“交往所产生的”,其本身是“向社会关系转化的……一系列的力量”,它们被理解为“生产以及交往关系”的物象化和异化之物并受到批判。也就是说,对这些由交往产生,同时又作为一种向社会关系转化的实践的、现实的统治的观念的批判,是《德意志意识形态》隐藏的主题。
3.“普遍物”的现实的、客观的力量——《德意志意识形态》隐藏的
主题
如果先从最后的观点来看,近代市民社会是指在现实中普遍物对各个个人,以及对社会这一各个个人的相互关系的总体进行统治的颠倒性社会。这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隐藏主题所得出的结论,也是被批判的对象。《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目的在于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马克思恩格斯代之以唯物主义观点力图说明的是,被他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实体”、“自我意识”、“类”、“唯一者”、“人类”等“普遍物的统治”不仅仅来源于他们的唯心主义,而是现实中的统治力量,马克思恩格斯要解释这种“普遍物”的统治在现实中的产生之所,以及这种“统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与现实中圣化了的宗教批判不同,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是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理念的统治”的批判来展开的。[8]其中与“实体”、“自我意识”、“类”、“唯一者”、“人类”这些“概念的概念”的批判并行的,是对日常生活中的“实践的……世俗幻想”,即私人所有、货币、利润、自由、国家等观念所进行的批判。
上述概念虽然被总称为“理念”,其实就是前面引文所说的“个人的关系行为物象化和异化自己”的产物。对此马克思恩格斯论述道:“在分工的范围里,这些关系必然取得对个人来说是独立的存在。一切关系表现在语言里只能是概念。相信这些一般性和概念是神秘力量,这是这些一般性和概念所表现的实际关系获得独立存在以后的必然结果。”[9]个人的关系行为的物象化是各种关系的独立化,这种独立化作为“各种普遍性、各种概念”,即“理念”变成了统治现实的力量。
我们现在已经掌握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隐藏主题,它不只是对德国哲学家们所谓的“自我意识”、“实体”、“类存在物”、“人类”这些“概念的概念”=观念构成物的批判。同时,它还是对分工范围内社会关系的独立化,以及区别于现实的“生产以及交往关系”基础,“由交往所产生”的,其自身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表现在语言里只能是概念”的各种“普遍性”、“现代世界的人们对这些物质关系所怀的世俗幻想”、在德国哲学家们的“观念中的作为‘神圣’力量出现”的“疏远的实践力量”,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理念的统治”的批判。这一批判是通过以下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来完成的。第一,这种“理念”是依赖什么机制形成的;第二,“理念的统治”的实践性指的是什么,在哪种意义上才能理解“理念”对现实的统治。笔者认为,第一点关系的独立化=“理念”的形成;第二点所谓的“理念的统治”指的是以理念为媒介的近代市民社会的社会统合力量。笔者将上述两点一并理解为物象化。总之,对上述两点的回答就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物象化是什么的解释。笔者接下来将继续这一探讨。
[1] H.14,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516页。
[2] H.263,29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317~318页。
[3] H.113,1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131页。
[4] W.228,24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273页。
[5] W.84,8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94页。
[6] W.217,2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261页。序号为引用者所加。
[7] 早期马克思已经把“实践的—观念的领域”作为“市民社会的精神”来把握了。关于这个概念,请参见拙稿《马克思的经济学=宗教批判·序说》,一桥大学《一桥论丛》第105卷第2号,1991。
[8] “日常生活中的理念的统治”在《资本论》中是作为“日常生活的宗教”,通过对经济的拜物教,即对利润—资本、地租—土地、劳资—劳动三位一体的批判展开的。
[9] W.347,387-38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4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