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识形态批判的方法及其展开(1 / 1)

1.意识形态一般的批判

让我们先来看看《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批判的特征。第一篇第一节指出:“我们谈的是一些没有任何前提的德国人,因此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1]也就是说,这里批判的对象是德国人,这样就明确表明德国的意识形态整体是批判的对象。在此基础上,《德意志意识形态》还论述了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离”的瞬间开始的“纯粹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的形成,以及从分工开始的意识形态的成立。并且,在论述了分工和所有、分工和共同利益之后,进一步论述了这种分工的废除以及“早上狩猎……”那样的共产主义像。但在这里,马克思在栏外标注中进行了如下的论述。即,共产主义产生于“今天现存的前提”,第一,人类的大多数毫无所有,是在与“财富和教养”的对立中产生的。第二,存在“生产力的巨大上升”这种“财富和教养”的前提。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发达,“欠缺”将被一般化,只有伴随生产力的普遍发达“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成立”。于是,在这种普遍交往和成立于其中的世界市场里,人类的大多数转化为无产阶级,“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2]。从上述意义来看无产阶级是世界历史的实际存在,他们所创造的共产主义也是世界史意义的。

上述内容强调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及普遍交往的展开这些近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特殊性。如后所述,它们成了德国的意识形态批判中的重要论点。这一点首先能在第一篇第一节的后半部分看到。这里的德国的意识形态“仅仅是德国人本民族的事情,而且对德国来说也只有地域性的意义”[3]。也就是说,与上述意义上的近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普遍性对比的德国的地方性,被作为德国的意识形态的“宗教幻想”的基盘。其后,在第三篇也就是施蒂纳批判章节里这一点被展开,但首先第三篇第一节的记述值得关注。在这里,马克思批判了有着“地方的、学校教师的局限性”的德国意识形态,虽然“法国和英国的资产者埋怨销售市场不足、商业危机、交易所混乱、政局瞬息千变等等”,但他们“只是在思想上积极参加资产阶级运动、在所有其他方面只是作为挨打角色的德国小资产者”[4]。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对“德国小资产者”展开论述,但值得注意的是,接下来它成为了德国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论点。

第三篇第一节的末尾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黑格尔关于精神支配的观念是如何产生”的问题,对此,第一篇第二节试图加以回答。[5]首先,“统治阶级的思想,在任何时代都是统治的思想”,这是因为统治物质生产手段的阶级“也能自由地行使精神生产的手段”。进而,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开始,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拥有把本阶级关于自身的幻想的形成,形容为主要的渡世方法的积极想象力的哲学家们”。这样一来,这些哲学家们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提供了“普遍性”的形式,并试图让社会的全体成员接受它。这也是为了重新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必须将自己的利益宣扬为“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的根据所在。于是,将“特殊利益变成普遍利益,描述‘一般事物’获得了统治”就成了哲学家们的任务。综上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立论的特征在于对德国意识形态整体,以及意识形态一般的批判,它的批判对象是贯通阶级社会的阶级统治全体,而不是站在第一篇第一节指出的那种资产阶级社会所拥有的历史特殊性上的产物。

2.德国的意识形态批判

接着在第三篇第二节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表明了他们与黑格尔历史观的区别,并指出了施蒂纳的相关议论,即“不只是德国的,而且还完全是柏林的”[6]。关于“德国的”、“柏林的”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德国市民阶级的历史”中进行过探讨。即,法国的资产阶级“经过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革命跃居统治地位”[7],英国的资产阶级“在商业上控制了世界上所有其他地方”[8]。另一方面,德国只有“德国市民的软弱、受压迫和贫乏的情况,他们的小眼小孔的利益”[9],“与这种小眼小孔的地方利益相适应的,一方面是德国市民的现实的地方的、省区的褊狭性,另一方面是他们的世界主义的自夸”,总的来说,“自宗教改革以来,德国的发展就具有了完全的小资产阶级的性质”[10]。如上所述,第一篇第一节指出的地方性、局限性这些德国特殊性被认为是“小资产阶级的性格”,从这里开始施蒂纳也被重新标记上了“德国小资产阶级”的性格。在这个意义上,德国的意识形态是被作为特殊的,区别于英国、法国无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来把握的。

在第一篇第三节中,上述第三篇第二节中展开过的“德国市民阶级的历史”在更加具体的经济史支撑下被重新论述。首先,近代的私有制,特别是中世纪城市的资本是“自然成长的资本”、“直接与所有者的特定劳动合为一体,是与之无法分离的……身份的资本”。这和同业组合的手工业一样,都是由“居所、手工道具、以及自然增长的世袭常客”组成。其次,到了从同业组合发展而来的工厂手工业时期,虽然它被放到了“超越自然成长的、身份的资本的最初的第一步”的位置,但使得动产资本全面可动化的是“中世纪以后的私有制第三期”,即“大工业——把自然力用于工业目的,采用机器生产以及实行最广泛的分工”[11]。这种大工业使自然科学从属于资本之下,以自动机械装置为代表的文明的“生产工具”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并且,以这种大工业为条件的普遍交往被建立了起来。进而与这种普遍交往同时发生的是交往的局部地区性的解体,自然成长的“生产工具”被文明的“生产工具”驱逐了出去。“凡是它渗入的地方,它就破坏手工业和工业的一切旧阶级。”这样一来,大工业“使竞争普遍化了……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世界市场……把所有的资本都变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12]。另外,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13]。各国通过世界市场结合为一体,单一的地方性解体了。也就是说,它开创了世界历史。这样一来,相较于先前社会的狭隘性、局部地区性,近代资产阶级社会拥有的普遍性被作为由大工业的成立所带来的巨大生产力、普遍的交往以及世界市场产生的“全面的相互依赖性”而得到了认识。[14]

3.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批判

在第三篇第三节中,意识形态批判是通过功利主义批判而展开的。功利主义“把所有各式各样的人类的相互关系都归结为唯一的功利关系,看起来是很愚蠢的……看起来是形而上学的抽象”[15],但它是“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一切关系实际上仅仅服从于一种抽象的金钱盘剥关系”[16]的根据所在。这种功利主义开始于亲眼看见荷兰和英国的资产阶级从“局部地区的限制”中脱离出来的霍布斯和洛克,它向重农主义发展并在那里获得了自己的真正的内容,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把这种学说理想化了,在霍尔巴赫和爱尔维修那里,“一般法国人的比较普遍的性格”都被描写成这种理论的普遍性格。到了边沁的时期,这种理论达到了顶峰。边沁认为,“在法国革命和大工业发展以后,资产阶级已经不是一个特殊的阶级,而已经成为这样一个阶级,即它的生存条件就是整个社会的生存条件”[17]。综上所述,功利主义的普遍性的特征在于,它的根据要从近代资产阶级社会的货币关系的普遍统治中寻求。这样一来,与“德国小资产阶级”的意识相区别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普遍性就被明确了。而且,黑格尔与施蒂纳的区别也通过这种观点体现了出来。也就是说,黑格尔将功利主义评价为“启蒙的最后成果”,他和霍尔巴赫一样认为它是“关于资产阶级的历史的合理的哲学幻想”。然而,施蒂纳却认为,功利主义只不过是“立志成为资产阶级的德国小资产阶级在今天的表现”而已,即“失去了任何积极内容……抽掉了一切现实关系……的幻想”[18]。这样一来,与历史的有意义的黑格尔理论不同,被现实的发展所超越的“德国小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受到了批判。

如上所述,第三篇第三节中,资产阶级思想的普遍性在与资产阶级普遍性的关系中得到了明确,与此相对的是,以施蒂纳为代表的“德国小资产阶级”的抽象的普遍性也得到了认识。当然,其前提包括第一篇第一节的栏外标注里马克思加入的,并在第一篇第三节成为共通之物的近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普遍性认识,这一点无须赘述。如此一来,《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批判方法确立的同时,其特征也被明确地指出了。

[1] H.22,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531页。

[2] H.37,3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538页。

[3] H.54,5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546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117页。

[5] 另外,同样在第三篇第一节的末尾写道:“为了弄清施蒂纳抄袭了黑格尔这个事实……需要一些物质材料。”(W.159,16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190页)这一问题在后述的第三篇第二节中被试图加以回答。

[6] W.168,17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200页。

[7] W.176,18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211页。

[8] W.178,18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211页。

[9] W.178,18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212页。

[10] W.177,18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212页。

[11] H.110,1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565页。

[12] H.110,1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566页。

[13] H.110,1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566页。

[14] 近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普遍性在通过与前世代的狭隘性、地区性的对比中得到了定位,由此强调社会的历史特殊性的观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占有的地位如何,请参见细谷昂的观点(细谷昂,前揭书,166~167、181页)。

[15] W.394,4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479页。

[16] Ibid..

[17] W.398,4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483页。

[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4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