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对社会的历史发展进行把握的方法,另一方面,它也包含个人的发展这一使社会的历史发展成为必然的主体性因素。这种唯物史观的基本确立无疑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然而,《德意志意识形态》还包含很多未解决的问题,例如第一卷的未发行问题、草稿的执笔过程等。所以,单独拿出其中的词句作为唯物史观的各种概念的做法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最近几年,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唯物史观的概念问题,也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探讨[1],但并没有得到共同的结论。这一结果恐怕是和上述状况有关的。
本章将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考察对象,尝试将其中的个人的发展作为独立的逻辑提出,这是因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明确把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放在了个人概念上,这和上述内容的相关性是值得关注的。这一点一方面与批判德国的意识形态,特别是施蒂纳提出的“唯一者”的目的有关,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实的历史社会是个人的经营之物,正是通过他们的力量的展开才得以存在和发展,所以有必要将这个“唯一者”作为被区别的个人来理解。[2]
如果从上述观点来看对个人的认识方法,誊清稿里直截了当地作了如下论述。首先,誊清稿指出,相对于“无前提”的德国意识形态,历史的“现实前提”是“活着的人类个体的存在”,即“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3]。并且,这种个人被认为是应该作为“活动的生活过程”来把握。这里的生活当然指的是生产活动,所以这个被作为前提的个人在以他们相互间的社会关系为媒介而发生的对自然的关系行为——生产活动中不断地被再生产。这样一来,作为出发点的个人指的就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4]。在这种个人的生产活动中他们的力量得以展开,于是历史的社会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由于对自然的关系行为,即生产活动是以特定的生活关系为媒介而展开的,所以个人的发展也必须介入到社会关系的问题中。例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自我力量的自由发展这种个人的理想的存在状态,也是与使其成为可能的社会条件一起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来把握的。然而,个人的相互关系行为演变成分工,在这种分工的内部由关系行为产生的社会关系作为“物质力量”从他们之中独立了出来。并且,在这种社会关系下,个人在生产活动中的理想的存在状态不再存在了。但是,如后所述,在近代资产阶级社会中,个人的这种状态被作为“偶然的个人”、“普通的个人”、“抽象的个人”这些诸相来把握[5],并且通过这些形态来展望个人的发展。
接下来,笔者将根据现在正在被考证的执笔过程[6],对个人的发展是如何被理解的问题进行说明。为此首先,本章将探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批判的方法。一方面,唯物史观的确立本身包含在意识形态批判的文脉之中;另一方面,方法论上的特征也是很明显的。其次,在此基础上,将近代资产阶级社会的个人的形态,按照“偶然的个人”、“普通的个人”、“抽象的个人”的顺序进行探讨。最后,确定从这些形态归结而来的个人的发展的意义。
[1] 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当前请参见大井正的《唯物史观的个人概念的探究》(未来社,1970)以及Adam Schaff,Marksizm a jednostka lndzka,Warzawa,1965(《马克思主义和人》,花崎皋平译,岩波书店,1976),Agnes Heller,Individuum und Gemeinschaft,Berlin,1970(《个人与共同体》,良知力、小箕俊介译,法政大学出版会,1976)。
[2] 施蒂纳的主张在于,他把从“自我”中独立出来的一切事物都作为既成形态明确加以否定,并取代“共同社会”提出“纯粹”的个人联合。Max Stirner,Der Einzinge und sein Eigentum,Philip Reclam jun.,1972,S.348(《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下卷,片冈启治译,238页,现代思想社,1977)。
[3] H.31-33,31-3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525页。
[4] H.27,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524页。
[5] 花崎皋平指出了这一点与施蒂纳批判的联系。“人被作为‘个人’进行概念性把握本身,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即,最广泛的分工的结果,使得世界市场中的人的普遍交流获得实现,此时作为抽象的、普通的个人的每个人(=阶级的个人)被概念地抽象了……另外,批判的解体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的‘唯一者’范畴的工作成为了获得这个概念的媒介。”([日]花崎皋平:《增补改订马克思的科学与哲学》,73~74页,社会思想社,1972)
[6] 关于执笔顺序的考证,请参考巴加图利亚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篇的再构成》(坂间真人译,《情况》,94~95页,情况出版,1974年1月号)和细谷昂的《马克思社会理论的研究》(158页,东京大会出版会,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