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动向本国腹地退却是一种特殊的间接抵抗方式
主动向本国腹地的退却是一种特殊而间接的抵抗方式。采用这种抵抗方式,与其说是我们消灭敌人,还不如说是用疲劳战术拖垮敌人。
向本国腹地退却,分为主动退却和被动退却两种。如果防御者没有战败,未受挫折且仍有锐气,只是在进攻者前面主动地退却,并且通过不断的适当抵抗使进攻者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代价,以致使进攻者的前进成为一种不断的、艰苦的推进,而并不是单纯的追击,这时进攻者在前进中所遭到的削弱就会增大。这样的退却就是主动退却。在向本国腹地主动退却的情况下,防御者根本不准备进行主力会战,或者把主力会战推迟到敌军的兵力已经大大削弱以后再进行。
如果防御者是在一次会战失败后退却的,那么他遭受的损失比主动退却时要大得多。即使防御者能够对追击者进行逐步的抵抗,至少也会受到主动退却时同样大的损失,何况还要加上在会战中遭到的损失。即使世界上最好的军队,在会战失败后被迫向本国腹地退却时,也会遭受非常大的损失。如果敌人占有显著的优势,不断地进行猛烈追击,防御者的退却就极有可能变为溃逃,其结果是军队遭到彻底的毁灭。
所谓适当的、逐步的抵抗,是指退却者的抵抗只能进行到战斗的均势尚未完全失去时为止,要及时放弃所保卫的地方,以保证自己不致在战斗中失败。这样的抵抗可以使进攻者兵力的损失至少和防御者相同。
二、主动向本国腹地退却的优缺点
主动向本国腹地退却的优点之一是,使进攻者的力量在长期的消磨中
遭到极大削弱,而退却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却能够得到增援,这些增援的军队可能是外援,也可能是自己通过顽强努力重建的。
优点之二是,使进攻者在给养方面产生困难,难以维持部队正常运转,而退却者往往还绰绰有余。退却者可以在他将要到达的一切地方积存储备物资,而追击者的物资却必须从遥远的后方运来。只要追击者在前进,即使交通线很短,这种运输也是很困难的。因此,追击者从一开始就会感到物资缺乏。退却者将优先利用当地所能提供的一切,并且尽量把它们消耗掉,只留下一些空空****的村庄和城市,一些没有庄稼的光秃秃的田野,以及干枯了的水井和肮脏的溪流。进攻者的军队往往从一开始就要为取得最急需的给养而四处奔波,不可能指望得到敌人的储备物资,即使得到某处的储备物资,也纯属偶然,或者是敌人重大的过失造成的。
优点之三是,造成对退却者有利的兵力对比,使进攻者陷人不利的会战态势中。在幅员辽阔和交战双方兵力悬殊不太大的情况下,防御者采用退却的方法可以使兵力对比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更有把握获得决战的胜利。胜利的成果也会因态势的变化而增大。而对进攻者来说,在边境附近的会战中遭到的失败绝对不同于在敌国腹地的会战中遭到的失败!况且,进攻者到达进攻路程的终点时还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取得了胜利但不得不退却,因为这时他已经没有足够的进攻力量来发展和利用胜利,也无法补充已损失的兵力。
然而,这种防御方法也有两个明显的缺点:
第一,国土随着敌人的人侵而受到损失。防御者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有把握地缔结一个有利的和约,而绝不能把保持国土不受损失作为整个防御的目的。为此,必须不吝惜眼前的任何牺牲。同时也必须权衡得失,因为国土的损失总要涉及防御者的利益。
国土的损失对军队没有直接的影响,只是或多或少地产生间接影响,况且退却本身能直接增加军队力量。这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衡量其中的利弊得失未免困难。但是,可以断定:如果必须放弃一个富饶且人口稠密的地区或大的商业城市,损失就更大些;如果在这些地方已经准备好或已做好一半准备的战斗手段也随之丧失,就应该看作是最大的损失。
第二,退却给人们精神上造成许多不利影响。这种影响不是只对某一点起作用的力量,而是一种快速侵人人心并削弱民众及军队一切活动的力量。向本国腹地退却,虽然有时也能很快为民众和军队所理解,甚至能够加强他们的信赖和希望,但是非常少见。通常情况下,看到被放弃的地区所遭遇到的悲惨命运,民众会产生同情和愤懑情绪,军队会很容易丧失对指挥官的信赖,甚至对自己也失去信心,在退却过程中不断进行的后卫战,都会使军队的这种忧虑一再增长。对退却的这些后果,人们不应该置之不理。可是,如果一个民族敢于公开地应战,使进攻者遇不到守护神,不得不付出惨重的代价,就不可能越过这个民族的边境,似乎更合情合理、更高尚,也更符合民族的气节。而作为统帅不仅常常藐视这种影响,而坚定地贯彻自己的计划,同时还必须顶住那些目光短浅和胆小怕事的人所起的妨碍作用。
三、主动向本国腹地退却所需要的条件
这种防御所需要的最主要和根本的条件是国土辽阔,或者至少是退却线较长。因为国土狭窄、退却路线较短,都会使行军时间短暂,不能使敌人的力量遭到显著的削弱。
有利于这种防御的条件:一是农作物不多的地区;二是忠诚而尚武的民众;三是气候恶劣的季节。对进攻者来说,这一切都会增加维持军队方面的困难,迫使其必须组织庞大的运输队,派出众多部队来执行繁重的勤务,各种疾病的影响也会加重进攻者的困难,而对防御者来说,这一切却便于进行翼侧活动。1812年拿破仑进攻俄国时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四、军队绝对数量对向本国腹地退却防御产生的影响
军队的绝对数量和它能够占领的地区之间似乎有一种固定的比例关系。
这种比例关系不可能用数字表示,而且受其他情况的影响还会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是,很明显,率领五十万人可以向莫斯科进军。然而,即使兵力对比对自己很有利,率领五万人的军队无论如何也不能向莫斯科进军,假定军队的绝对数量同它占领地区的面积比例大体一样,那么进攻者的数量越大,由于防御者的退却而遭到的损失也越大。
其一,军队的数量越大,给养和宿营就越困难。军队所占领的地区即使同军队的数量以同样的比例增大,军队也绝不能在这个地区完全取得给养,一切都需要从后方运来的物资会遭受较大的损失。
其二,军队的数量越大,前进速度就越缓慢,走完进攻路程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前进中每天损失的人员总数也就越大。数量越大,军队的各种运动和行动都会变得更为复杂,需要的时间就更多。进攻者的处境更为不利,给养的困难比退却者还大,还不得不在比退却者更宽的正面上前进,常常遭到退却者优势兵力的袭击。
其三,军队的数量越大,每个人在日常勤务中消耗的体力就越大。军队由于人数不同,走完一定的行程所需要的时间和付出的代价有较大差异。无论是退却者还是进攻者,都要忍受劳累,但是进攻者忍受的劳累要大得多。
五、向本国腹地退却的实施原则
首先是退却的方向。
退却的方向应该是向本国腹地,应该尽可能地使进攻者的两侧为防御者的地区所包围。这时,敌人就处于各个地区的威胁之下,而退却者却不致有被迫离开本土主要部分的危险。如果选择的退却线离国境太近,就有可能发生这种危险。假如1812年俄军不向东方而向南方退却,就会遭到这种危险。这是退却措施的目的所要求的条件。至于退往国内的哪个地点最好,选择这个地点时应该符合直接掩护首都或另一个重要地点的意图,还是引诱敌人离开通往该地的方向,以及应该符合到什么程度,都取决于当时的具体情况。
在向侧方退却时,无论如何也要使首都或者企图通过这种退却而避免战祸的其他地点保持一定的抵抗能力,以免被占领和遭到抢掠。
其次,应善于突然变换退却的方向。在幅员辽阔的条件下突然变换退却线的方向是极为可取的,因为它会带来下列巨大的利益:
第一,一旦变换了退却方向,进攻者就不可能保持原有的交通线。而要确定一条新的交通线常常非常困难,同时敌人只能逐步地改变自己的方向,因为他必须逐步地寻找新的交通线。
第二,交战双方在接近国境时,进攻者就不能再依靠自己的阵地掩护已占领的地区,而很可能要放弃它们。
第三,应使主力沿着诱敌深人的方向退却。诱敌深人的方向一经确定,退却者的主力就应该沿着这个方向退却,否则,进攻者不会派其主力朝这个方向前进,即使敌人的主力果真向这个方向前进,退却者也无法迫使他受上述一切条件的束缚。因此,防御者应该把全部兵力集中向这个方向上退却。
第四,应设法迫使进攻者尽可能地消耗自己的力量。根据进攻者兵力的集中地点和前进方向,根据双方各个地区、要塞等的关系位置,一般情况下都可以相当准确地预见到进攻者在前进路线两侧将占领哪些地区。从防御者的利益来看,理应尽可能地少放弃领土,但是,这始终是一个非常次要的目的。进攻者由于受到退却者的限制而使用的战区越小,越狭窄,其进攻就越困难。在这种场合防御者必然寻求最后的决战,他的主力迫使敌军主力处于窘迫的境地,这是迫使敌军下决心退却的首要原因,并且是使敌军退却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受到重大损失的首要原因。因此,通常应该让没有战败和没有分割的兵力来实施向本国腹地的退却行动,而且应该在敌军主力的前方尽可能放慢行进速度,同时,要不断地进行抵抗以迫使敌人经常处于备战状态,迫使敌人忙于采取战术和战略上的预防措施而大大消耗力量。
第五,防御者应该在到达退却终点后,尽可能占领一条同前进路线斜交的阵地,并利用自己掌握的一切手段威胁敌人的背后。1812年的俄国战局非常清楚地说明了这一切现象,而且像透过放大镜一样充分显示了这些现象的效果。
在任何场合,采取这种抵抗方式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进攻者未经战略决战就由于军队维持方面的困难而遭到挫败,只要人侵者被迫作出了哪怕是很小的退却,这种抵抗方式的主要目的就已经达到,就已经取得了主要效果。在很多情况下这种防御方式只发挥了一部分作用,不是全部结果,但至少也有一部分结果是确定的退却原则在起作用。